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RSS

中国网圈网| 加入收藏夹 设为首页

热门关键字: 国企创新产业央企创业乡村振兴大数据大湾区天业天辰

金煌装饰
御美养生美容
利富塑电
广州东尼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创新创业

首页 > 创新创业 > 详细内容

聚智创新增活力 协同共赢促发展 勇当新时代航空强国建设排头兵

2025/3/26 15:34:16 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

导言:“十四五”以来,累计研发经费投入超过110亿元,年均增幅超过30%,探索孵化的尾座式无人机(云影25T)、氢能源无人机等多款无人装备在第十五届中国航展首次亮相、大放异彩,为新时代航空强国建设、建军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成飞公司)隶属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航空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和出口的主要基地,也是我国民机零部件的重要制造商。成飞公司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坚持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兴装强军核心功能为重点,着力发挥“三个作用”,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多措并举深化改革。“十四五”以来,累计研发经费投入超过110亿元,年均增幅超过30%,探索孵化的尾座式无人机(云影25T)、氢能源无人机等多款无人装备在第十五届中国航展首次亮相、大放异彩,为新时代航空强国建设、建军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聚智创新、众筹众创,打造开放融合创新生态

  一是坚持有组织的科研,强化顶层规划引领。构建梯度化、层次化、递进式的科技创新顶层推动机制,定期召开“兴装强军”技术创新专题党委扩大会,研究公司科技创新发展态势,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增设科技创新委员会、专业技术专家委员会,为董事会、经理层提供专业支持。先后发布科技创新五大行动方案,为创新体系建设擘画蓝图、引路导航。二是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与四川省、成都市分别联合设立“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成飞•青羊创新中心,合力推动高端航空装备产业创新能力整体跃升。创新采用“单透模式”吸引外部创新主体参与军工创新,将创新成果“留下来”,将成熟技术、产品进行脱敏“拿出去”,累计实现35项成果现场应用,对外成果转化1000余万元,形成内外部创新力量同频共振。打造跨界跨域、众筹众创新模式,实施科技创新“百团大战”,设立天使投资基金,近三年成功立项693项,募集资金5000余万元,累计吸引4000余人次参与,“80后”“90后”占比91.4%,实现对青年创新一线需求的快速响应。三是畅通沟通渠道,充分凝聚科技创新共识。定期召开科学技术大会,举办科技创新成果展、知识产权日、科技工作者日等活动,打造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国际论坛、青年博士论坛等高层次聚智创新活动品牌,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敏捷协同、稳链强链,构建共生共赢创新生态

  一是开展双链互促,提升创新资源价值产出。发挥产业链“链长”作用,推广“1+1+N”(政府+龙头企业+配套企业)融合发展模式,撬动160亿元社会资本,与地方政府打造2个集群化航空产业园,打造稳健的技术转化输出能力,有力支撑装备敏捷高效规模化供给。组建国内首家无人机产业创新中心,积极开拓新兴防务装备产业、民用航空装备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产学研合作,与15所顶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起长效合作机制。二是瞄准数字化转型,推动科研生产全要素协同。建设“数字新成飞”,打造厂所协同研制平台,打通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链路,支撑型号敏捷研制与精益批产。建成多级智慧管控中心,提升数据驱动企业治理能力。构建覆盖各大战区的综合服务保障平台,提升厂军网络互联保障能力。依托国家级工业软件协同攻关和体验推广中心,发布“通途•航空制造云”航空数字化制造解决方案,加速推广自主工业软件产品,对10余家供应商实施数字赋能。三是完善知识产权体系,促进成果资源共享。将知识产权管理融入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构建“快速预审+优先审查”路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400件。牵头制定我国在金属切削机床测试领域取得的首项国际标准,极大提升了我国在高端机床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搭建成果转化平台,通过项目技术路演、成果展示、现场对接等方式深度参与各类成果推广活动,积极探索职务技术成果转化和收益共享新机制,近三年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达8000万元。

  开源引才、激发活力,锻强盘活高端领军创新力量

  一是开拓人才引进模式,锻造创新人才方阵。靶向引进“国外高智、高端领军、优秀高潜、高素质基础与市场化经营”四类人才,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方阵。全面建成“百博千硕”人才格局,青年科技人才占比达到78%,厚植人才资源竞争优势。二是加强人才培养,拓宽人才资源厚度。研究制定“育鹰、雏鹰、飞鹰、雄鹰、金鹰”人才标准,建立贯穿科技人才职业生涯全周期的培养体系,推动创新领军人才从“单点自然生长”向“批量脱颖而出”转变。坚持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型号研制任务中磨砺人才,近三年,40余名“80后”“90后”成长为总设计师、总制造师、总质量师,新增省部级及以上技术技能专家120余人,培养出“天府杰出科学家”等一批尖端人才。三是强化正向激励,激发科技创新内生动力。围绕创新和效益形成“分包组合”的工资总额获取分享机制,同时加大对核心研发领域的激励力度,2021、2022年技术创新模块工资总额增幅较2020年达120%,年均投入总额超过1亿元。实施“过程关键目标奖”“降本增效专项奖”等专项激励,建立“型号项目津贴”“专业技术津贴”“流程治理津贴”三大津贴体系,2019年以来,年均激励6000万元。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中长期激励政策,在成飞公司本部开展科技型企业岗位分红、项目分红及激励中长期目标达成的创新驱动奖,截至2024年10月,累计投入激励总额近6亿元,覆盖核心科技人才等3000余人。在子企业中航无人机实施科技型企业股权激励,充分调动核心骨干创新创造积极性。

  文章来源: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分享到:
[责任编辑:乔姗]
更多新闻,请关注
中国企业新闻网

标签 :

网客评论


客户服务热线:020-34333079、34333137 举报电话:020-34333002 投稿邮箱:cenn_gd@126.com
版权所有:企业网讯 运营商:广州至高点网络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江燕路353号保利红棉48栋1004

粤ICP备12024738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18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