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东辖区财险业风险减量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导言:为充分发挥财产保险防灾减损和风险缓释作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东监管局按照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财产保险业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有关要求,立足辖区实际,积极引导财险机构聚焦社会民生、企业关切,提升“防”的能力、“减”的实效和“救”的服务,不断控降社会风险、行业风险,风险减量工作初见成效。
据山东金融监管局网站消息,风险减量服务是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对于提高社会抗风险能力、降低社会风险成本具有积极作用。为充分发挥财产保险防灾减损和风险缓释作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东监管局按照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财产保险业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有关要求,立足辖区实际,积极引导财险机构聚焦社会民生、企业关切,提升“防”的能力、“减”的实效和“救”的服务,不断控降社会风险、行业风险,风险减量工作初见成效。
一、建立健全“顶层设计+前—中—后端协同”全维度风险减量管理机制
(一)健全内外机制,搭建“对内健全组织、对外凝聚合力”的顶层服务框架。
山东监管局牢固树立“监管为民”理念,将风险减量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从树立服务理念、健全服务制度等方面,加强对辖区财险机构风险减量服务工作的规划引领和行动督导,推动保险机构风险减量工作机制持续优化。一是优化机制,健全服务制度。督促辖区财险机构建立涵盖总体规划、组织机制、内控管理、人才建设、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激励约束等方面的风险减量服务制度体系,形成风险减量服务长效机制。例如,人保财险山东省分公司结合实际制订风险减量服务方案,提出三大重点任务,明确5大类20项具体服务内容,并逐一细化质效目标、推进举措和完成时限,为做好年度风险减量服务提供了有力依据。二是深化合作,凝聚服务合力。指导辖区财险机构积极对接应急、气象、农业、公安等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通过优势互补、资源互享、信息互通,进一步凝聚防灾减损合力。例如,大地财险山东分公司联合山东产研卫星院共同探索“齐鲁一号”卫星保险应用,获取国内外大型工程险、林业保险等各方面数据,以应对极强降雨灾情、台风灾害等遥感应急保障任务和风险减量服务工作。
(二)强化智力支持,打造“注重教育培训、加强预防服务”的前端防控平台。
山东监管局坚持从源头出发、在前端防控,督促辖区财险机构积极对接投保企业需求,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风险特征和化险需求,有针对性提供培训、勘察等智力支持,强化源头防范风险隐患。一是以日常培训提升风险识别能力。指导辖区财险机构因地制宜为投保企业提供安全培训等事故预防技术服务,通过主动介入被保险标的风险管理,降低事故发生概率。例如,国寿财险潍坊中支推行“国寿—清华数据化安全管理提升项目”,利用保险资金及服务资源以滴灌方式促进承保单位员工安全技能提升,采取外聘专家培训、平台使用和内训支持等措施,有效落地双重预防机制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累计化解各类风险隐患79.2万余条,工业企业生产安全类工伤事故人数和亡人安全事故明显下降。二是以预防服务排除潜在隐患。指导辖区财险机构强化外部协同管理,加强与风险查勘咨询服务等第三方专业机构合作,提升风险减量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例如,平安财险烟台中支2023年通过招标选聘两家第三方事故预防服务机构,为目前在保的234家高危行业安责险客户,逐一出具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事故预防技术服务方案,并完成事故预防服务214家。德州监管分局针对重载货车高事故率问题,督促辖区财险机构联合第三方专业机构,通过加装主动预防设备等方式,实时提醒干预行驶过程中司机超速、疲劳、违停等行为,预判道路结冰、侧风冻雨、危险路段等风险因素,有效降低车辆出险率,上半年为2580台重载营业货车发布提醒11.2万次,危险驾驶行为提示1.9万次、纠正成功1.4万次。
(三)深化科技赋能,构建“前瞻风险预警、实时风险监测”的中端降险矩阵。
山东监管局督促辖区财险机构重塑风险减量服务理念,加快科技创新与风险减量服务融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手段,打造集预警、监测、减量于一体的服务矩阵,进一步提升风险减量服务质效。一是打造“保险+科技”机制,提高风险预警精准度。指导辖区财险机构将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嵌入风险减量服务,提升风险识别、预警、防损质效。例如,太平洋财险山东分公司开发“风险雷达”系统,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融合承保、理赔、风险查勘以及气象、灾害等多元化数据,开发出覆盖中国全境的暴雨、台风、洪水等多灾因风险地图,实现了定点位置的自然灾害危险等级评估、高分辨率风雨气象预报和灾害预警。二是探索“保险+智能”模式,提升风险监测的“时效度”。指导辖区机构聚焦市场主体多元化需求,积极探索新技术在风险减量方面主动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助力社会民生治理。例如,人保财险临沂分公司创新电梯“保险+服务”模式,打造智慧电梯物联网云平台,通过免费安装AI摄像头救援大屏等物联网设备,实现24小时电梯异常预警、智能化平台维保提醒等多项功能,目前累计监测各类风险数据6000余个,维修周期较投保前缩短50%以上,平均救援时长较过去缩短近六成,电梯投诉量下降近八成。
(四)做好后方保障,建立“应急抢险救灾、保险分担风险”的末端减损体系。
山东监管局指导辖区财险机构充分发挥保险、期货等“稳定器”作用,探索优化金融服务方式,降低风险波动阈值,进一步降低投保人损失。一是积极参与抢险挽损。指导辖区财险机构成立应急救灾小组,在灾害发生时积极配合受灾地区全力协助抢险救灾,降低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例如,安华农险山东分公司针对养殖险业务,近三年先后在菏泽、临沂等9个地市、25个县区,累计投入费用2079.96万元,通过改善养殖环境、开展无害化处理、强制免疫治疗等方式全力抑制牲畜病情扩散,最大化降低养殖户损失。二是探索开展风险分担。指导辖区财险机构积极探索“保险+期货”“保险+信贷”等模式,熨平风险波动,并为投保人提供全面资金支持。例如,为规避生猪价格波动对农户造成的损失,临沂监管分局加强与市农业农村局沟通联动,督促辖区财险机构大力推广生猪期货保险,发挥保险和期货对农产品价格风险的分散管理功能,为农户保“价”护航,2023年为当地生猪期货价格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1.3亿元。中华联合财险山东分公司探索“农业保险+信贷”和“农业保险+无抵押惠农贷款”模式,为农户提供全方位保险保障的同时,及时有效地解决中小农户“贷款难”问题,累计授信金额超2500万元。
二、当前风险减量服务发展的掣肘因素
(一)保险机构及市场主体风险减量意识有待提升,制约保险服务探索动力、市场需求潜力。
保险机构和市场主体的风险管理意识不足是当前风险减量服务模式从“等量管理”到“减量服务”推进的核心难点问题,观念意识的转变不充分是导致保险机构业务创新迟缓、市场主体投保意愿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个别财险机构观念固化叠加成本高企,制约前置服务拓展。辖区财险机构传统盈利模式中“撒网展业,坐等赔款”的思想仍不同程度存在,“重保险增量轻风险减量”使得机构难以突破传统保险的“风险分担”机制边界、发挥社会管理“风险削减”的作用,同时风险减量需要财险机构提供培训、勘察、救灾以及探索新技术在减灾救灾的运用,成本提高导致机构主动参与意愿欠缺。以矿山、建筑施工等高风险行业和场景业务服务为例,多数财险机构仍旧秉持赔付高、经营亏损等传统评判视角,作出拒保或提高承保条件等谨慎决策,不愿通过风险减量探索降低现实风险。二是部分企业防灾减损意识薄弱、侥幸心理作祟,压制投保需求。相较于保费、赔付率等可量化数据,保险机构提供的风险减量服务在企业生产效率提高、长期稳定发展等方面的隐性收益更难量化。在安全生产事故未发生或事故损失较小的平稳运营阶段,生产企业多会存在侥幸心理,优先考虑一般经营投入,而忽视不能直接量化的安全生产预防性投入,导致对保险机构提供的风险减量服务认同度低、需求不足。
(二)保险机构在人才培养、科技运用、数据交流等方面仍有待提升,制约风险减量服务专业化发展。
一是人才培养难。风险减量服务涉及专业学科门类广泛,需要组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面临培养成本高、培养周期长、投入资源少、产学研脱节等现实困难。目前辖内财险机构,除依赖第三方合作平台外,还主要依靠现有内部查勘理赔人员提供风险隐患排查等服务,由于专业知识跨界存在较大差异,现有的知识技能难以满足各行业、各类型企业风险减量服务发展的现实要求。二是技术运用难。科技赋能是推进风险减量管理的关键,而高科技设备、物联网资源、互联网平台等往往成本高昂,保险机构尤其是中小险企的资金实力难以负担,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在风险减量服务方面的应用与推广。此外,对于配置前沿技术的大型财险机构,由于设备地市级分支机构不具备使用权限,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实地风勘等传统方式进行风险识别工作,影响服务水平及效果。三是数据获取难。受数据安全管理等因素制约,农业、气象、灾害预防等部门难以向机构共享数据或开放使用端口,财险机构获取并建立各类业务风险数据库仍然存在壁垒,仅能通过部分公开数据设计保险理赔模型,导致多数专属保险产品设计时难以对企业客户的风险类别、危害程度和管控方法科学分级分类,进而处于超额赔付状态,限制风险减量服务精准性提升。
(三)风险管理标准化建设滞后叠加服务模式单一,导致风险减量服务体系权威性、有效性未能得到企业广泛认可。
一是风险管理标准建设滞后。风险管理标准是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重要条件,对于规范风险减量服务行为、保证风险减量服务质量、提高保险客户接受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除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外,其他险种领域均缺少具体的风险管理标准,导致财险机构提供的事故预防、风险预警等服务流程、内容、标准等均由机构自行制定,服务质量相对不高,且提出的风险管理意见权威性不足,未能有效结合投保企业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风险管理方案,以至于无法得到企业的广泛认可。二是风险减量服务内容单一。风险减量服务内容包括培训宣导、监测预警、隐患排查、风险评估等多方面,但在实际运用时大部分机构仍处于减量服务的初级阶段,以培训宣导为主,勘察排险为辅。同时,风险减量服务涉及保前、保中和保后全流程,而财险机构更多出于定价考虑需要,更倾向于把精力主要放在保前风险评估上,保中、保后服务相对动作较少,导致部分企业粗浅认为风险服务主要作用是为保险机构前期评估收集情况,制约了企业参与风险减量服务的积极性。
三、优化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建议
(一)聚焦提高风险识别管理能力,提高风险减量服务认可度和覆盖面。
一是两端发力提升重视程度。承保端,需督促指导财险机构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切实把风险隐患识别、评估、排查、管控和预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树牢风险减量考核导向;客户端,需宣传引导承保企业进一步摈弃侥幸心理,主动响应风险减量服务,与机构达成共识、同频共振。二是构建风险管理互信伙伴关系。积极引导财险机构重塑服务理念,立足解决风险管理一线棘手问题,依托基层单位、社区、公益性组织,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对于风险灾害信息的发现、反馈、判断、处置,做到在一线“能找到人、能发现事、能协调事、能应急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获得客户对风险减量服务效果和模式的认可、支持与配合,形成良性互动和自觉自愿的最优状态。三是增强社会认可。坚持“保险姓保”,引导财险机构从解决保险供需矛盾的角度提供优质风险减量服务,推动构建新的保险价值链,加大有效供给,并组织开展风险减量服务专题宣传推广和教育培训工作,普及安全生产、预防自救、防灾防损知识,提升投保企业对风险减量和防灾防损工作的重视、认识程度。
(二)精准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品创新和技术迭代。
一是丰富产品供给。充分发挥保险机构风险管理的专业和枢纽地位优势,整合上下游资源,丰富服务供给来源,提供客户急需的产品和服务,针对特定风险、特定人群、特定区域,精准化估测风险、差异化开发产品、模块化组合供给、一揽子综合风控,量体裁衣为客户定制一站式风险减量解决方案。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强化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空间遥感等前沿技术的运用,重点解决风险模型分析预测的精准度与效率、产品服务的技术含量与效用、数据信息的质量与安全、管理系统的高效与智能等关键技术难点,打造多维一体的承保理赔新模式。三是建立复合型人才队伍。以“选准领域、整合资源、专项推进”为基本原则,通过自建队伍与外部整合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高校、科研机构、第三方技术企业、需求企业、保险机构的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在生产实践中反复打磨技术、检验效果、锻炼队伍、共享资源,打造科研成果向保险业实际生产力转化的孵化器,培养理、工、农、医等与保险领域交叉的研究人才。
(三)破除壁垒减少信息不对称,提质增效降低交易成本。
一是完善风险管理标准。研究各行业各领域风险特点,制定风控管理标准,找准风险点和风险环节,确定风险阈值和预警指标,实现风控标准化监控和数字化预警。同时,健全第三方合作管理监督机制,对第三方机构的合作标准、监督形式、评价体系、惩戒措施等制定管理制度,确保第三方机构合规合法。二是强化部门联动。进一步加强与应急、住建、交通、农业等主管部门的协调联动,加快推动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风险数据共享与分析,尽快消除行业壁垒、数据壁垒,带动保险风险减量服务提质扩面。三是整合行业资源。搭建保险机构同业交流平台,帮助保险机构充分评估多元化风险的关联影响和个性化服务的场景需求,强化风险感知能力和效率,压缩风险减量服务的时空距离。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标签 :
相关网文
一周新闻资讯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