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的“下半场”从“Hard Finance到Harder Finance”
导言:9月2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与金融城在北京举办“第三届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会议定位为国际化、高规格的金融科技盛会。
唐宁参加第三届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并发表演讲
9月2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与金融城在北京举办“第三届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会议定位为国际化、高规格的金融科技盛会。宜信公司创始人、CEO 唐宁受邀出席,与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际部负责人范文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Fintech 工作组联合负责人 Ross Leckow、世界经合组织 (OECD) 金融和企业事务局副局长 Mathilde Mesnard、日本金融厅国际审议官冰见野良三、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纪敏等来自全球金融界的领导、专家就“新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如何运用金融科技来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风险防控能力和监管效能”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强监管下,金融科技依然拥有巨大空间
2018年,科技与金融进入深度融合的新阶段,风险防范的形势也比过去更加严峻。因而,本届峰会以“新形势,新金融,新监管”为主题,直击金融科技发展之痛点难点。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在主题演讲《建立完善多层次治理体系 促进金融科技健康发展》中表示新阶段金融科技的发展主要有供给主体的多样性、客户主体的长尾性,以及业务、技术、网络、数据等方面多重风险的交叉性,跨界融合的复杂性等。客户主体的长尾性的重要一点是长尾客户主体存在的金融知识以及金融风险承受能力方面的特点加大了对合格投资者管理、权益保护的难度。针对这些新特点,李东荣提出了“五位一体”多层次金融科技治理体系。首先是严格的法律约束,重点减少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地带”;其次是强化行政监管,探索新技术、新模式,充分运用数字技术;第三,加强行业自律,在统计建设、信息披露、信息共享方面作出努力;第四,做好机构内控,从脚下做起;第五,深化社会监督,提高投诉、举报等渠道的有效性,将低收入人群、农民等若是群体为重点,分类开展金融知识普及。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际部负责人范文仲表示,如今我们正处于科技革命狭小的机遇期和上升期,正在从一个爆发期慢慢地走向平稳,也进入了风险暴露期。范文仲认为,以前我们光看到的是新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好处,但现在我们开始慢慢感受到它的负面作用。范文仲表示,尽管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金融科技的一个爆发到平稳期,但是在未来我们依然有非常多的创新的机遇。这是因为我们金融是建立在信息和信心基础上的特殊行业,而这轮科技革命恰巧改变了我们信息的收集和管理方式。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表示,所谓的普惠性应该体现在,原来金融科技做的不好的地方不断迎头赶上。真正好的数字金融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是否真正满足了大部分人的合理需求,现金贷在大部分借款人无力还款的情况下就不是满足合理需求;二是能不能做好风控持续做下去,目前中国的普惠金融缺口还很大。目前中国的监管缺失还很严重,点对点融资的关键在于做好风控。
金融科技的“下半场”从“Hard Finance 到 Harder Finance”
宜信公司创始人、CEO 唐宁受邀在会上做了题为“金融科技的下半场”的主题演讲。在主题演讲中分享了自己对金融科技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几点认知。他表示,“包括宜信在内,金融科技将在下一个10年进入‘下半场’,也就是从‘Hard Finance’ 到‘Harder Finance’。”
“当你在飞机起飞前购买一份航意险时,你并不会在意它是10块钱还是8块钱,因为这是一个小额、高效的金融场景,但是对于复杂的健康险、人身意外、寿险等涉及风险较大、时限长的产品时,你会因为看到一篇文章就决定购买吗?并不会。所以此时科技需要承担的,是要对诸多保险公司的产品功能有着深刻的洞察。”唐宁指出,未来市场将会从简单的场景消费转变为复杂的顾问服务,例如从刚性兑付的固收产品到权益类投资、从短期到长期、从单一产品到资产配置,金融科技从业者所面临的挑战在下一个10年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他们需要有更强的金融底蕴和对风险的敬畏之心。
“网贷行业也已经进入了它的‘下半场’。”谈及网贷行业当前的发展趋势,唐宁总结道,随着近期监管落地,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能够分清良莠,我们要珍惜网贷行业在中国的最佳实践,期待未来可以看到征信体系在中国真正落地,帮助中国规避个人信用危机,彻底根治逃废债问题。“过去10年,我们在解决个人信用问题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未来在帮扶小微‘三农’方面,网贷模式还将大有可为。”
最后,唐宁认为,美国的网贷行业也已经进入下半场,中美两国应当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两个世界上最为重要的金融科技市场,各有不同的特点,是一个互相学习、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逻辑。”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相关网文
一周新闻资讯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