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RSS

中国网圈网| 加入收藏夹 设为首页

热门关键字: 国企创新产业央企创业乡村振兴大数据大湾区天业天辰

金煌装饰
利富塑电
广州东尼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雷格设计

食品饮料

首页 > 行业资讯 > 食品饮料 > 详细内容

2025年春小麦科学灌溉技术指导意见

2025/4/16 15:38:06 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

导言:3月上旬以来东北北部、西北大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土壤墒情总体较好,对麦播有利。各地应加强墒情监测,趁墒适墒加快播种春小麦,因墒因苗加强小麦水肥管理,促进小麦稳产高产,为今年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春小麦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东北地区。3月上旬以来东北北部、西北大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土壤墒情总体较好,对麦播有利。各地应加强墒情监测,趁墒适墒加快播种春小麦,因墒因苗加强小麦水肥管理,促进小麦稳产高产,为今年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一、西北春麦区

(一)基本情况。本区域包含内蒙古西部、宁夏引黄灌区、青海部分地区、甘肃河西灌区和新疆春小麦区。3月上旬以来,大部分春麦区降水量较往年偏多2成以上,可有效补充土壤水分。目前墒情整体适宜,适宜春小麦播种出苗

(二)灌溉建议和措施。本区域水资源匮乏,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土壤盐碱化面积大,灌溉是春小麦获得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本区域主要为渠灌区和井灌区,可采取以下三种节水灌溉措施

1.畦灌

1)内蒙古河套灌区及宁夏引(扬)黄灌溉春麦区:小麦全生育期的灌溉定额以每亩320390 m3为宜,灌水45次。小麦出苗后,在三叶期前尽量不灌水,促根下扎。如果土壤墒情不足,麦苗长势偏弱,应早浇头水,分蘖期浇第1水,灌水量约60 m3/亩,结合灌水追施尿素约15 kg/。拔节期浇第二水,灌水量6080 m3/亩,结合灌水追施尿素1520kg/亩。孕穗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浇第3水,灌水量6080 m3/亩。灌浆期,墒情不足可适量浇第4水,灌水量4050 m3/亩,后期灌水选择无风天气,防止倒伏。作物收获后,入冬前适时进行冬灌,灌水量100120 m3/亩,压盐储墒。

2)新疆和甘肃河西春麦区:全生育期灌溉定额为290370 m3/亩,灌水45次。入冬前未进行冬灌的麦区,第1次灌水在3叶期进行,根据麦苗的长势确定灌水量,亩灌溉6080 m3;第2次灌水在拔节孕穗期进行,亩灌溉6080 m3,长势偏旺的麦田或墒情过多的麦田,适当推迟灌溉;扬花灌浆期根据墒情状况进行第3次灌水,灌水量5060m3/亩。灌浆中后期根据墒情进行第4次灌水,灌水量4050 m3/亩。灌34水时应密切关注大风天气,避免灌水不当引起倒伏减产。秋季作物收获后,可根据情况进行漫灌,灌水量80100 m3/亩,增墒压盐。

2. 喷灌

西北春麦区也可采用喷灌方式进行灌溉,可采用移动式、固定式等喷灌设备进行灌溉,全生育期灌溉定额为225330m3/亩,喷灌56,地面灌1可根据墒情和苗情适当调整灌溉次数和灌溉量。土壤相对含水量小麦三叶期低于60%、分蘖期低于65%、拔节期低于65%、孕穗期低于70%、抽穗开花期低于70%时、灌浆期低于65%时,及时进行喷灌,每次喷水量2535m3/亩。秋季作物收获后,可根据情况进行淹灌,灌水量100120 m3/亩。

3. 滴灌

在西北春麦区有灌溉条件的区域均可采取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节水抑盐提单产。全生育期灌溉定额为270350m3/亩,共滴水710次,淹灌1次,灌水周期810天,可根据墒情和苗情适当调整。小麦二叶一心期滴水量2530 m3/亩,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每次滴水量约30m3/亩,扬花至成熟期每次灌水量约25m3/亩。配合水肥一体化技术,全生育期共施用氮肥(N12.413.4kg/亩、磷肥(P2O59.113.7kg/亩、钾肥(K2O3.67kg/亩。秋季作物收获后,可根据土壤盐碱化情况进行淹灌,灌水量100120 m3/亩。

二、东北春麦区

(一)基本情况。本区域包含黑龙江及内蒙古东北部。

(二)灌排建议和措施。本区域降水较多,播种期及后期常因降水偏多导致墒情过多,局地易形成湿涝,影响春季播种和秋季收获,应及时散墒排涝。

针对去冬今春部分地区降水较多,一些早春墒情过多地块应采取耙雪整地等散墒措施,确保适墒适期播种。有水浇条件的田块,在二叶一心期和拔节期,适时灌水,随水亩施纯氮35kg;抽穗至开花期,随水亩追施纯氮23kg,若叶色深绿,可不追氮肥。旱地小麦拔节前后遇到5mm以上有效降雨,可趁墒亩追纯氮2kg左右。在抽穗期至灌浆期,结合“一喷三防”喷施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12次,每次间隔710天。当生长后期、雨水偏多易出现湿涝的地块,应尽快抽水,排涝降渍。

来源: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农业农村部节水农业专家指导组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分享到:
[责任编辑:刘怡伽]
更多新闻,请关注
中国企业新闻网

标签 :

网客评论


客户服务热线:020-34333079、34333137 举报电话:020-34333002 投稿邮箱:cenn_gd@126.com
版权所有:企业网讯 运营商:广州至高点网络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江燕路353号保利红棉48栋1004

粤ICP备12024738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18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