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州市农业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导言:2024年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稳定,全力抓好重要农产品增产保供,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稳住农业“基本盘”,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更加坚实步伐。
据湖州市统计局网站消息,2024年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稳定,全力抓好重要农产品增产保供,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稳住农业“基本盘”,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更加坚实步伐。
一、农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2024年,我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8.7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5%,增幅居全省第1位。
从产业发展看,农业(种植业)产值120.77亿元,增长4.1%;林业产值25.19亿元,增长3.0%;牧业产值23.67亿元,增长3.8%;渔业产值101.21亿元,增长5.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7.91亿元,增长6.4%。
从增长贡献看,渔业产值增长贡献最大,为43.1%,其次,农业(种植业)产值增长贡献为37.6%,两者合计拉动产值增长3.6个百分点,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7%;农林牧渔服务业、林业、牧业合计拉动产值增长0.9个百分点,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贡献率为19.3%。
从产值构成看,2024年,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之比为41.8:8.7:8.2:35.1:6.2。与上年的42.7:8.7:8.3:34.3:6.0相比,农业(种植业)、牧业占比有所下降,但农业(种植业)产值比重仍继续保持第1位,渔业产值比重上升0.8个百分点。
从季度数据看,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四个季度增速依次为4.1%、5.0%、4.0%和4.5%。
从农业项目看,我市围绕农业特色产业、乡村产业新业态,持续强化项目招引力度。据市农业部门统计,2024年新引进千万元以上乡村产业项目23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5个,分别比2023年增加15个和17个,累计推进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454个,同比增加11个。据统计,2024年全市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到21.43亿元,同比增长104.9%。新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5家,累计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7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70家。
二、农业生产主要特点
(一)粮食生产实现双增,油料产量保持平稳
2024年,全市持续推进“非粮化”整治成果,优化粮油播种面积的补贴政策,坚决守好粮油生产基本盘,筑牢重要农产品保供生命线,增收能力稳步提升。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25.36万亩、总产55.0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7%和2.6%,实现了粮食生产“八连增”。油料作物产量2.81万吨,增长2.6%,其中以油菜籽为主,占比达到96%以上,产量2.71万吨,增长1.5%。
(二)蔬菜瓜果保持增长,“菜篮子”保供有力
2024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63.77万亩,同比增长2.6%,产量110.76万吨,同比增长4.5%。全市以发展设施农业、推广四新技术、示范新型农作制度、提升蔬菜品质为重点,持续抓好“菜篮子”稳产保供。全市稻菜轮作应用面积达5万亩,其中长兴西兰花-水稻轮作模式的推广尤为突出。德清县新增钟管镇工厂化豆芽菜项目,豆芽日产量30吨左右,全年总产量1.04万吨。安吉建成美丽菜园536个,面积3600亩。瓜果类增产增收,全年播种面积4.86万亩,同比增长1.2%,产量8.63万吨,增长4.5%。
(三)水果生产喜获丰收,品种结构优化升级
2024年,果园面积12.61万亩,同比增长0.6%;水果产量17.51万吨,增长5.4%。分品种看,葡萄、桃子、杨梅产量分别为6.83万吨、3.30万吨,1.98万吨,合计占水果产量69.1%。全市推广应用“三新”技术,高标准打造示范基地等方面,实现水果产业量价“齐升”。据市农业部门统计,2024年,全市红美人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阳光玫瑰种植面积1.75万亩。安吉太秋甜柿的1700余亩种植基地已陆续投产,盛产期亩产2000-2500斤,收购价达15-25元/斤,远超普通柿子价格。
(四)茶叶生产提质增效,夏秋茶生产有突破
2024年,茶园面积为40.64万亩,茶叶产量1.28万吨,同比增长5.8%。上半年,全市春茶产量8795吨,增长4.4%,安吉白茶虽受茶叶开采后气候条件波动影响,茶叶等级结构变化明显,但总体呈现前段茶叶基本稳定、中段茶叶偏少、后段茶叶大幅增长的现象,使得2024年春茶产量保持稳定增长。此外,我市夏秋茶产量大幅提升,产量3958吨,同比增长9.0%。长兴、安吉、吴兴等县区开展夏秋季机采鲜叶高质利用试验与推广,生产黑茶、青茶和黄大茶等,既充分利用茶树资源,又增加茶农收益。如吴兴区位于五星村、肇村的玲珑湾生态园,新建的乌龙茶制作工厂投产运行,新增青茶产量15吨。
(五)畜牧生产总体平稳,禽蛋产业支撑有力
2024年,我市畜禽生产中,生猪出栏同比下降,湖羊和家禽出栏保持增长,禽蛋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全市生猪出栏36.78万头、同比下降11.2%,主要是个别猪场受动物防疫影响清空存,并且部分猪场对市场预期和疫病防控形势不乐观,补栏积极性不高。全年湖羊出栏47.92万只,同比增长4.8%。全年家禽出栏3217.06万羽,同比增长0.5%。蛋禽项目陆续投产,禽蛋产能逐步释放,全年产量达到4.73万吨,同比增长28.3%。其中,浙江凤集食品有限公司全年蛋产量1.20万吨,共产出1.98亿枚蛋,其中“黄天鹅”1.28亿枚(约7817吨),其中“黄天鹅”产值在2.22亿元左右。此外,新品种畜牧养殖为畜牧业增长提供新的增长点。如德清县全年异宠龟龟蛋销售数量为82万枚,销售额为1067万元;长兴县泗安镇淼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与专业水蛭养殖公司合作,引进国内先进的生态养殖技术和回购模式养殖水蛭,全年销售额1511.5万元。
(六)渔业生产持续发力,养殖模式创新多元。
据统计,2024年全市水产品产量合计67.34万吨,同比增长5.0%。2024年全市大力发展生态高效渔业,通过调整种养结构、增加科技赋能,全方位、多途径拓展水产养殖增量空间,渔业总产量迈上新台阶。一是养殖空间不断拓展。一方面,持续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加快推广稻-小龙虾、稻-蛙、稻-罗氏沼虾等模式,累计达22.03万亩。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设施渔业,有序发展工厂化循环水、陆基圆池、跑道鱼等设施养殖模式,加快设施渔业集群,全市设施渔业规模达到77万方,陆基23万方,实现了陆基养殖水体翻一翻。二是养殖模式结构不断改善。积极推广多层营养级混养等新模式,亩均综合产出实现大幅提升。如吴兴区(含南太湖新区)通过白鱼+黄颡鱼套养、蟹+N”套养等多层营养级混养模式,增产约4000吨。三是科技赋能不断提升。持续推进养殖品种良种化,完善养殖技术。如南浔区建成数字渔村34个,实现线下养殖管家和线上人工智能管理相结合的立体化、数字化监控服务体系,亩均提升产量43公斤,覆盖约10万亩,产量提升4300吨。
三、需要关注的问题及建议
(一)生猪产能有待提升,价格波动较大需关注
2024年,生猪产能受环保督查、动物防疫、价格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出栏数较上年大幅下降,同比下降11.2%。据部门监测显示,生猪出栏价格与收益数据全年波动起伏较大。如1月生猪出栏平均价格为15.40元/公斤,9月增长至21.54元/公斤,而12月又降至17.36元/公斤。头猪平均净利润1-5月为亏损状态,9月迅速增长至764.93元,12月又降至163.44元,导致四季度全市生猪出栏同比下降31.9%。全年生猪价格波动比较大对生猪生产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另外,养殖户普遍对市场价格预期偏弱,养殖积极性下降。2024年12月底,全市生猪存栏24.25万头,同比略增0.7%;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2.66万头,同比下降2.6%,生猪产能恢复能力偏弱。
建议:一是加强形势研判,引导批发市场、超市等市场主体积极组织货源,引导养殖户有序正常出栏,增加市场供应。二是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养殖户增养补栏,提高我市生猪自给率;密切关注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经营决策,确保后期市场供应。三是提高金融支持,对生猪产业贷款开展贴息,提高贷款贴息率,降低生猪养殖户融资成本。
(二)各产业发展欠平衡,林业牧业拉动作用减弱
2024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幅4.5%,保持较快增长。但各行业对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差距进一步扩大。其中,农业(种植业)、渔业产值增长贡献进一步扩大,合计拉动产值增长3.6个百分点,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贡献率达到80.7%。与2023年相比,林业、牧业发展速度放缓,拉动作用明显减弱,林业、牧业对产值的拉动百分点由2023年的1.7个百分点减少为0.5个百分点。前3季度,我市林业产值增长持续保持较慢增长趋势,一季度增长仅0.7%,上半年度增长1.3%,前三季度增长1.7%,明显滞后于其他产业。从全年情况来看,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面积,木材采伐量均呈同比下降趋势,分别同比下降9.8%、23.6%、14.8%。
表1 2023-2024年各行业增长贡献率与拉动百分点情况
行业 |
2024年 |
2023年 |
||
增长贡献率 |
拉动百分点 |
增长贡献率 |
拉动百分点 |
|
农业 |
37.60 |
1.69 |
23.23 |
1.19 |
林业 |
5.67 |
0.26 |
11.32 |
0.58 |
畜牧业 |
5.09 |
0.23 |
21.96 |
1.13 |
渔业 |
43.11 |
1.94 |
37.36 |
1.92 |
服务业 |
8.54 |
0.38 |
6.13 |
0.31 |
建议:我市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服务业产业发展对拉动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都有一定贡献,因此推动农、林、牧、渔、服务业等五个行业平衡发展至关重要。一是农业经济发展相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作、信息共享和跟踪监测预警,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推动平衡发展同时要突出重点,深挖我市特色优势产业增长潜力,立足本土资源开发,打造特色农产品,保持主导产业稳定增长;三是积极推动林业转型升级步伐,引进笋加工、毛竹加工等项目提高笋、毛竹的生产效益和提升价值,以优质生态资源为依托,积极推进林下经济发展质效。
(三)设施农业优势不明显,土地要素制约产业发展
2024年末,全市设施农业占地面积14.47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仅占全市经济作物面积的16.4%;设施蔬菜面积14.77万亩,占全市蔬菜面积的23.2%,占比较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设施农用地审批难度较大、资金投入较高、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制约了设施农业进一步发展。同时,设施农业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大部分农作物设施以塑料大棚为主,光控、保温、保湿、水肥等自动化、精细化的玻璃大棚和连栋大棚面积仅占设施大棚面积8%,单栋和普通大棚占72.7%,季节性大棚占19.3%。此外,农业产业规划缺乏刚性,产业用地具体操作路径还不明确。如在产业融合过程中,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等需要大量土地,农产品储存、展销等对土地需要也很大,土地要素短缺使部分产业融合项目实施困难较大。
建议: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和推广,在设施农业领域进行创新,升级现有的低档设施,因地制宜研发更高技术含量的设施,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品质,推广设施农业新技术,提升新农人的技术水平。二是强化土地等要素保障,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调整农村用地政策,各地政府对符合要求,想发展二、三产业建设的经营主体,出台相应“标准地”指标用于发展产业融合项目。三是政府精准帮扶,加强部门协同,针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进程中的“政策堵点”和“流程衔接点”共商解决方案,为不同主体提供个性化帮扶优惠服务。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标签 :
相关网文
一周新闻资讯点击排行
客户服务热线:020-34333079、34333137 举报电话:020-34333002 投稿邮箱:cenn_gd@126.com
版权所有:企业网讯 运营商:广州至高点网络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江燕路353号保利红棉48栋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