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话题
网站首页 财经 港澳直通 品牌中国 行业 企业纵深 新闻调查 企业发布 新闻联播 专题 热点话题 图片新闻
谭正平:读懂广东GDP,找到精准发力点
发表时间:2025/2/11 11:39:24 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
查看原图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截止2月9日,广东省21个地市GDP数据已经全部出炉,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41633.8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37.03亿元,增长3.4%,占全省经济总量的4.12%;第二产业增加值54365.47亿元,增长4.4%%,占全省经济总量的38.38%;第三产业增加值81431.31亿元,增长2.8%%,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7.49%。

  1.从地区经济总量上看

  从图表数据可看出,广东省各市在三次产业的分布和贡献上差异明显。深圳、广州等城市在GDP总量上领先,产业结构也较为多元和高级化;部分城市在某一产业上有突出表现,比如一些城市第一产业排名靠前。

  深圳:第一产业占比极小,第二产业金额13909.28亿元且排名第一,第三产业金额22866.22亿元同样排名第一,合计GDP达36801.87亿元。发展机遇在于凭借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完善的产业生态,进一步巩固在电子信息、高端制造、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势,推动产业向更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同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周边城市协同发展。

  广州:第二产业金额7839.45亿元排名第二,第三产业金额22658.58亿元排名第二,合计GDP 31032.5亿元。作为省会城市,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资源,在商贸、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优势显著。未来可进一步强化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产业互补和协同发展。

  佛山:第二产业金额6721.19亿元排名第四,第三产业金额6397.16亿元排名第三,合计GDP 13361.89亿元。制造业基础雄厚,尤其是在家电、陶瓷、机械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机遇在于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培育新兴产业,加强与广州等周边城市的产业融合与协同创新。

  东莞:第二产业金额6800.8亿元排名第三,第三产业金额5442.81亿元排名第四,合计GDP 12282.15亿元。作为全球知名的制造业基地,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后续可加快产业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深圳等城市的产业对接,承接高端产业转移,拓展产业链条。

  2.从产业结构差异上看

  第一产业:全省实现增加值5837.03亿元,其中,湛江排名第一、733.87亿元,深圳排名最后、26.37亿元。500亿元以上地市3个,分别是湛江、茂名、肇庆,都处于粤西。100亿元以下地市4个,分别是深圳、东莞、珠海、中山。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一个地市的农业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排名第一的湛江与排名最后的深圳相差28倍。

  第二产业:全省实现增加值54365.47亿元,其中,深圳排名第一、13909.28亿元,云浮排名最后、357.64亿元。1000亿元以上地市12个。500亿元以下地市4个,分别是云浮、梅州、汕尾、河源。值得注意的是,排名第一的深圳,与排名第二的广州相差近2倍,与排名最后的云浮相差38倍。

  第三产业:全省实现增加值81431.31亿元,其中,深圳排名第一、22866.22亿元,潮州排名最后、625.83亿元。1000亿元以上地市14个。值得注意的是,排名第一的深圳,加上排名第二的广州,两地合计占全省总量的56.15%,其余19个地市总和仅为43.85%,深圳与潮州相差36倍。

  3.如何找到发展机遇和精准着力点

  基于广东省各市的经济数据,可从以下角度分析其经济发展机遇:

  (1)核心城市:深化高端产业布局

  深圳、广州:二产(工业)和三产(服务业)优势显著,尤其深圳的三产占比超60%。可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金融业、数字经济,打造全球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中心。

  佛山、东莞:制造业基础雄厚(二产排名靠前),可向智能制造、精密加工升级,与广深形成产业链协同,承接技术溢出。

  (2)农业强市: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产业融合

  茂名、湛江、肇庆:一产占比高(如茂名一产金额全省第二),但二产、三产较弱。可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冷链物流、乡村旅游延长农业价值链,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粤西、粤北城市: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吸引珠三角消费外溢。

  (3)潜力城市:承接产业转移与特色发展

  珠海、中山、江门:区位优势明显(靠近港澳或大湾区核心),可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文旅会展等产业。珠海可依托横琴政策优势深化与澳门合作。

  汕头、湛江:作为省域副中心,利用港口资源发展临港工业、海洋经济,推动粤东粤西沿海经济带建设。

  (4)薄弱地区:政策扶持与基础设施完善

  河源、汕尾、云浮:经济总量较低,需通过交通基建(如高铁、高速、低空经济)改善区位条件,承接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如纺织、电子组装、食品加工),同时培育特色轻工业或生态型产业。

  (5)区域协调:强化珠三角辐射带动

  推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向周边城市延伸,促进技术、资本、人才向粤东西北流动。

  支持深汕合作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等平台建设,探索跨区域产业共建模式。

  (6) 第三产业:挖掘服务业增长潜力

  广州、深圳可提升金融、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珠海、惠州、汕尾、清远等城市可依托滨海旅游、康养产业吸引消费,打造区域性服务中心。

  4.以汕尾为例,换道超车,汕尾变“善美”

  因善而美。在汕尾,老百姓寓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汕”谐音“善”,“尾”谐音“美”,汕尾又有一个美丽的代名“善美”。汕尾是一片红色故土、革命老区,是全国13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全市4个县(市、区)均为一类革命老区县。有旅居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140万余人。拥有9项国家级、3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市海岸线长455公里,居全省第二位;海岛数量881个,居全省第一位,是南海优良渔场。拥有中国大陆最大的滨海潟湖——品清湖。曾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最具魅力城市”“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城市”“中国现代旅游新地标”“中国水鸟之乡”“中国青梅之乡”“广东省双拥模范城”等称号。全市总面积4865.05平方公里(包括深汕特别合作区),大陆架内(即200米水深以内)海域面积(包括深汕特别合作区)2.3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地面积的4.5倍。全市常住人口269.1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59.61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59.31%。户籍人口363.9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6.0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比重51.1%。2023年汕尾地区生产总值修订为1444.62亿元。

  发展滞后。2024年,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汕尾地区生产总值1500.89亿元、在全省21个地市排名第18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5.75亿元、在全省21个地市排名第14位,占全市经济总量的13.66%;第二产业增加值433.60亿元、在全省21个地市排名第19位,占全市经济总量的28.86%;第三产业增加值861.54亿元、在全省21个地市排名第16位,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7.48%。从数据分析,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产业结构单项,在全省地市经济发展中发展均属于靠后。

  向新而行。近年,汕尾市提出聚焦“西承东联桥头堡、东海岸重要支点”全新发展定位,大力实施“产业兴市攻坚年”“强县富民攻坚年”“狠抓落实攻坚年”行动,扎实推动汕尾高质量发展。为打造汕尾城市门户和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2021年12月16日,省委编委正式批复同意在汕尾新区加挂汕尾品清湖新区。汕尾品清湖新区管委会主管面积59.38平方公里,其中包括中央商务区在内的陆域面积约29.44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约22.74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约7.20平方公里,岸线长39.62公里。朝着“5个中心+1个总部经济基地”发展方向,聚焦宜居、宜业、宜游、宜商、宜文、宜养“六宜”目标,做好统筹、整治、文化、活力、展示、数字、开发“七篇”文章。

  换道超车。面临全球经济增速乏力、国内产业严重内卷的巨大压力,为抢抓产业迭代升级和中央财政扶持新机遇,汕尾积极招商引资,以EOD模式,正在全力引进央企、国企和社会资本,迅速切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聚焦低空飞行器研发与制造,吸引国内外先进的低空飞行器研发和制造企业入驻,涵盖轻型飞机、直升机、无人机等领域,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供低空飞行服务,包括通航运营、飞行培训、航空维修、航空物流等,构建完善的低空飞行服务体系;拓展低空旅游与娱乐,开发低空观光、航空运动、飞行体验等项目,打造特色低空旅游品牌;强化航空配套产业,引进航空电子、新材料、精密制造、低空动力新材料、低空警用防务装备等配套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加快数字经济产业,包括汕尾低空航管中心,汕尾全域通用航空与低空经济综合示范数字化服务平台(总部),汕尾低空经济学院、院士港,中国航天(品清湖)低空数字经济总部。配套产业基金、中长期国债,整合全市低空经济市场需求,打造海陆空全域低空经济综合示范应用场景和全球领先的低空经济技术服务高地,培育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引擎。初步分析,低空经济产业达产后,可全新构建汕尾二三产业百亿级产业集群,融入中国低空经济万亿大市场。

[责任编辑:乔姗]


客户服务热线:020-34333079、34333137 举报电话:020-34333002 投稿邮箱:cenn_gd@126.com
版权所有:企业网讯 运营商:广州至高点网络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江燕路353号保利红棉48栋1004

粤ICP备12024738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18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