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心举办绿色经典读书会“世界环境日”特别活动: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导言:2023年6月4日,在“世界环境日”即将来临之际,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绿色经典读书会”举办第123期活动,聚焦“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主题,特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林草局-中国科学院国家公园研究院副院长徐卫华,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王志恒,分别以“我国自然保护地‘3030目标’的实现路径”和“全球变化下的保护区脆弱性和保护规划”为题作主题报告,并与读书会成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
据科技部网站消息,2023年6月4日,在“世界环境日”即将来临之际,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绿色经典读书会”举办第123期活动,聚焦“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主题,特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林草局-中国科学院国家公园研究院副院长徐卫华,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王志恒,分别以“我国自然保护地‘3030目标’的实现路径”和“全球变化下的保护区脆弱性和保护规划”为题作主题报告,并与读书会成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活动由绿色经典读书会秘书长彭雪婷主持。
徐卫华研究员介绍,中国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推动达成了历史性的兼具雄心和务实平衡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历史性地确定了“3030”目标(即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全球陆地和海洋)。他指出,目前全球仅有16.64%的陆地和内陆水域、7.74%的海洋面积受到保护,实现“3030”目标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创新思路机制,完善空间格局,围绕我国生态安全保护需求,对重要自然生态系统、重点保护动植物、自然遗迹与景观、生态系统服务进行清晰详细的分类,有针对性地、有策略地进行保护。
王志恒教授从《寂静的春天》这一经典书籍谈起,系统地阐释了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内涵,他指出,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是开展科学保护规划的基础,也是生物多样性科学目前面临的主要瓶颈之一;过去一个世纪的气候变化已对物种分布产生了显著影响,未来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将进一步改变生物多样性格局并降低保护地的保护成效,说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压力在气候变化的胁迫下不断加剧,保护规划应充分考虑未来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和保护地的影响。
读书会成员结合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科技工作实际积极交流,会议讨论热烈,学习氛围浓厚。与会人员一致认为,两位老师的报告内容丰富、研究深入、数据详实,反映了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前沿和国际履约最新进展,剖析了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对于进一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21世纪中心主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黄晶在总结时指出,绿色经典读书会在“世界环境日”举办这个活动不仅对中心进一步加强可持续发展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积极意义,而且对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科技支撑具有助推作用。他表示,读书会要继续加强以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与碳中和为主题的研讨,不断提升研究能力和国际视野,为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标签 :
相关网文
一周新闻资讯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