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援青激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导言:“十三五”以来,在相关国家部委和全国各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青海省科技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内容更加丰富、合作活动更加频繁,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得到增强。
“十三五”以来,在相关国家部委和全国各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青海省科技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内容更加丰富、合作活动更加频繁,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得到增强。
强化顶层设计,形成科技援青新格局。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和科技部统一指导下,围绕贯彻落实《“十三五”科技援青规划》,凭借深化部省会商、省院合作和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吸引全国创新要素向青海集聚,形成了“5+6+8”(“5”指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基金委、青海省人民政府,“6”指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山东6个对口支援省市,“8”指湖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广东、安徽、重庆8个科技援青合作省市)的科技援青工作新格局。国家支持、对口支援和促进技术转移“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科技援青机制已基本形成,科技资源和创新力量不断向青海有序流动,青海对外科技合作空间逐步扩大,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融入发展全局,创新基础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在科技部的统一组织下,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各援青合作省份主动作为,从创新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十三五”以来,累计有150余个科研团队服务青海创新发展,联合实施研发项目300余项,向青海省转移转化技术成果500余项,合作共建新型研发平台和机构20余个,青海省科技进步贡献率从48%增长到55%。中国工程院发挥国家高端智库作用,围绕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开展了“青海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咨询”“三江源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研究”等重大战略咨询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青海省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围绕盐湖和生态方向培养和集聚全国高层次科技人才,提升了我国盐湖和生态科学研究水平和产业原始创新能力。科技部积极推动科技数据灾备中心落户青海,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藏药新药开发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藏语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藏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创新平台先后获批。在中科院和相关省市支持推动下,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不断发展,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与中藏药创新型产业集群、盐湖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和锂电创新型产业集群3个产业集群建设稳步推进,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与相关省市联合共建,3家企事业单位的“飞地”研发分别在浙江、江苏等省市运行。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和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与青海省签署合作协议,9个天文望远镜项目落地海西州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大科学装置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青海省作为第二次青藏科考副组长单位,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在做好科考服务保障的基础上,全面参与十大任务29个专题。
推动优势互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青海省科技厅主动加强与科技援青合作省(市)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着力将科技援青省(市)优势科技力量与青海独特的资源禀赋相结合,推动先进实用技术成果在青海转移转化,形成了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天津市科技局与青海黄南科技局采用“两上两下”工作机制,找准特色产业存在的科技瓶颈问题,向黄南州转化设施蔬菜、中藏药材种植技术等先进技术成果。甘肃省与青海省以兰西城市群建设为重点,围绕青海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联合实施科技项目。山西省从设施农业、病虫害防治、新品种推广等方面与青海科研生产部门联合转化科技成果。安徽省科技厅多次组织青海基层科技工作者赴安徽开展培训,同时安排专项经费支持一批科技援青项目。江苏省以“分店+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与海东市共建了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海东分店,助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培育和发展。山东省支持海北州改良当地藏羊,帮助门源县建设冷水鱼繁育基地。上海市在西宁市与果洛州分别建立了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国内首次在海拔3500米高原人工规模化栽培成功羊肚菌。四川省围绕生态环境保护、畜牧业和医疗健康领域实施了一批科技援青项目,推动了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和民生福祉提升。
突出合作重点,特色产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围绕青海生态、盐湖、新材料、清洁能源、特色农牧业、生物资源开发等重点领域,在国家各类研发计划引导下,在青海省和各相关省市省级科技计划支持下,汇聚全国科研力量联合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实现新突破。“十三五”以来,全省共支持科技援青和东西部合作专项项目80项,支持省级财政科技经费约5253万元,通过科技计划合作的省外创新主体达到456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高寒地区“黑土滩”治理难题得到成功破解,祁连山木里矿区生态修复工作得到肯定,青海省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实施的“青海生态价值评价及大生态产业发展综合研究”研究成果将为青海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在盐湖和新材料领域,“盐湖老卤制备无水氯化镁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面向全国“揭榜挂帅”,共同破解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难题。3000吨金属锂生产线、万吨磷酸铁锂级正极材料和万吨6微米动力锂电铜箔正式投产,国内首套4.4万吨/年大型金属镁人工智能化连续铸造线、全球唯一超大荷载具备挤压和模锻两大功能的6.8万吨压机成功建成,有效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在清洁能源利用方面,支撑建成全国首个百兆瓦级光伏发电实证基地和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项目,填补了国际大规模水光互补关键技术空白。建成全国首个核心技术全部国产化的大型光热电站并成功实现满发。光伏电池量产平均转换效率由18.6%增长到23.7%,四端叠层电池效率达到28.08%,跻身国际一流水平。在特色农牧业发展方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青藏高原牦牛安全养殖技术应用与示范”项目汇聚全国20余家科研机构服务青海牦牛产业创新发展,“阿什旦牦牛新品种及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以“青油”“青薯”系列为代表的高原特色种业占有全国一席之地,全国市场每3条三文鱼中,就有1条产自青海。生物资源深度开发方面,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助力青海自主研发一类新药实现“零的突破”,青海省全面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民族药新品种研发及其关键创新技术”研究工作,黑果枸杞进入新资源食品目录,完成了国内首个藏药天然产物标准样品“獐牙菜醇苷”的研制和6个国家天然产物标准样品的研制。
来源:青海省科技厅
标签 :
相关网文
一周新闻资讯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