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佛斯Erno Tenhunen:电气化 -- 海运行业的未来之势
近期,丹佛斯动力系统Editron事业部船舶业务总监Erno Tenhunen分享其关于海运行业未来趋势的见解如下:
电气化一直被誉为船舶工业减少排放的最有效解决方案之一,尤其是在国际海事组织关于到 2050 年减少50%排放要求的这一大背景下。除此之外,当下能源价格不断飙升,促使人们前所未有地关注能效解决方案,以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所以现在是关注海上运输电气化的最佳时机。通过使用电气化,我们可以实现绿色的海运。
我们认为,海上运输电气化的最大增长潜力在于近海的短途航行船舶,如渡船、拖船和食品运输船。这些船可以完全依靠电池供电,在港口闲置时可以使用可再生能源进行充电。此外,技术和电池的改进可以使更大的船只能够使用全电力或混合电力在更长的航线上运行。
海事部门已经认识到了电气化是该行业的未来。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船东投资于新技术,例如全电动或混合动力系统,而不是选择传统的推进系统。
丹佛斯Editron事业部紧凑高效的电驱系统在全球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最近几个月,我们亲眼目睹了行业对电气化技术的拥抱:我们为在北海运营的两艘英国船员转运船和一艘私人客户的超级游艇提供了电驱系统,此外还有一艘能够与直升机运输相媲美的高速船员转运船。我们还在葡萄牙和新西兰为电动渡轮提供动力。在中国华北地区,丹佛斯提供动力的电动工作船在北京密云水库航行,而在华南地区,徜徉在珠江上的观光船也将采用了我们的解决方案。
丹佛斯提供全船套直流组网电推系统以及电池管理系统的为爱伦号渡轮已于2019年在丹麦投入运营
丹佛斯EDITRON为北京首批电力工作船提供电力推进系统
在技术进步的带动下,以及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容易获得且成本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船东选择采用电气化解决方案。电池越来越紧凑,价格也在下降,这使得电气化船舶更具成本效益,对船东更有吸引力。
该行业可以看到电驱船舶在减少排放方面的巨大潜力。仅在欧洲,就有约900艘渡轮在短程航线上运营 -- 所有这些都有电气化的潜力。即使只是从柴油发动机推进转向混合动力推进,也能显著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在中国的长江流域和大湾区,我们可以看到地方政府也在鼓励发展电驱船舶,越来越多的新项目获得批准。
虽然电气化的势头正在增强,但这种转变仍然相对温和,大多数船舶仍旧由柴油或其他化石燃料提供动力。如果船舶行业更快速地向电气化转变,就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最重要的是,我们还需要看到官方机构表明态度并制定限制排放的法规。如果没有限制排放的法律规定,经营拖船或渡轮的公司就没有实质性的动力去转向电气化。
在这一方面,挪威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了官方机构新发布的法规要求会有效推动船舶行业的电气化转型。该国新近颁布的政府法规将于2026年开始实施,将在Geirangerfjord和Nærøyfjord两处世界遗产所在地强制实行零排放。因此,只有电动船舶才可以被允许在海湾运行。
当更大的区域的监管机构带头设定排放限制时,其他市场和地区便可能会效仿。如果欧盟在减少船舶排放方面采取强硬立场,我们将在其他将欧盟市场视为主要客户的地区看到连锁反应。例如,欧盟是中国拖船制造商的重要市场,因此欧洲大规模的拖船电气化转型也将有助于中国市场的发展。实际上,从去年开始,中国越来越多的拖船运营商都打算投资于混合动力拖船,因为拖轮是典型的小船大马力船型,应用于拖船上的混动系统将会节省大量的燃油消耗和废气排放。
海上交通工具电气化之路的另一个障碍是基础设施建设。电动船舶要想成为真正的绿色船舶,就必须使用可再生能源供电,这就需要在港口设置适当的充电设施,而不是使用柴油发电机。这些基础设施的需求将因地点、区域和船舶的能源需求而异。例如,在港内周转时间仅为几分钟、需要大功率充电的客运渡轮,与可能需要数小时充电的休闲船相比,他们所需求基础设施是截然不同的。
在中短期内,远洋船舶向电驱转型的进程将不太明显。当下的技术需要依靠混合动力发电和甲醇、氢气或生物柴油等绿色燃料来为大型的船舶提供动力。然而,许多大型远洋船舶,例如海上供应船、大型客轮以及为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服务的船舶,已经在其推进系统中使用了电气化解决方案。船舶推进系统的电气化可以优化发电和能源效率,即使整体动力来源是柴油,也可以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我们仍需走很长的路来建立必要的基础设施以支持全电动船舶行业的发展,但我们已经看到,在使用电动渡轮的欧洲主要城市,电动船舶行业正在得到发展。未来几年,对电动船舶的需求将会增加,我们已经从我们的业务中看到了这一趋势,自2018年以来,我们的员工人数增加了两倍以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
中国作为全球GDP第二大、人口第一大国,船舶电气化市场巨大。丹佛斯将继续致力于服务中国市场,为合作伙伴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为中国的碳达峰与碳中和贡献出我们的力量。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标签 :
相关网文
一周新闻资讯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