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关锚地登轮检疫关员的平凡一天
导言:8月19日,装载着66088吨进口小麦的“德新海”轮缓缓停泊在厦门口岸锚地。由于载货满,这艘货轮吃水达到13米,已接近厦门海沧海隆码头靠泊能力的极限,如实施靠泊检疫,存在较大的触底风险。为避免安全隐患和企业损失,厦门海关决定安排专业人员前往锚地实施货物检疫。
来自海关总署网站消息,8月19日,装载着66088吨进口小麦的“德新海”轮缓缓停泊在厦门口岸锚地。由于载货满,这艘货轮吃水达到13米,已接近厦门海沧海隆码头靠泊能力的极限,如实施靠泊检疫,存在较大的触底风险。为避免安全隐患和企业损失,厦门海关决定安排专业人员前往锚地实施货物检疫。
随时应战
“把装备再检查一下,没问题就出发吧。”接到任务的是厦门海关所属海沧海关查验四科科长王宏刚,彼时他刚刚值完船舶检疫夜班。收拾好装备,他和关员林泽毅一起披挂上阵。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科班生,今年2月初,王宏刚主动递交“请战书”支援船舶监管科,为严重不足的卫生检疫人员队伍补充力量,从此开始了两头奔波,哪边需要就到哪里去的日子。
锚地检疫是项风险较高的工作,说是海关口岸监管中最危险的工作岗位之一也不为过。这项工作不仅需要关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为此,海沧海关专门抽调精兵强将组建“登轮突击队”,90后林泽毅就是这支队伍里的年轻骨干,在那些较为险峻的登临任务中,时常能见到他的身影。
乘风破浪
圆孔筛、取样铲、取样袋、指行管、无人机、救生衣、安全帽、报关单证……王宏刚和林泽毅再次认真检查登轮装备,确保万无一失。
上午9时,室外温度已达到35摄氏度,两人背着双肩包,登上了前往锚地的“厦港拖4号”拖轮。
“今天风浪不大,这样看过去景色还真不错。”两人在船舱里审核完单证后登上了拖轮甲板。从码头前往2号锚地单程就需要1.5小时左右,“还记得刚开始去锚地登临的几次,我可是一路从头吐到尾,真是太丢人了。”林泽毅陷入了回忆。
“是啊,别看现在风平浪静、风景如画,如果遇到天公不作美,风浪大些,这甲板上下起伏能有三四米,第一次爬软梯的时候我吓得脚都快软了。”王宏刚望着远处的“德新海”轮说。
“我们这岗位,是不是能称得上是‘乘风破浪的哥哥’了。”林泽毅道。
随着距离的拉近,“德新海”轮从一个小黑点,慢慢占据了他们全部视野。拖轮抵近货轮,船员们放下软梯,已经穿戴好救生衣的关员们抓住浪涌上升的时机,在接近拖轮最高点时快速攀上绳梯,接着猛蹬几步,离开最危险的软梯和拖轮交汇点后才敢停顿,稍事休息后继续向上攀爬。
一丝不苟
10时30分,天气预报温度38摄氏度,晒了一早上的甲板温度高达五六十摄氏度,踩在上面鞋底像被“熔”化了一样,脚底被升起的热气“蒸”得隐隐作痛。两人一上船就立即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向船方了解船舶基本信息、货物基本情况、熏蒸处理情况和船舶配载情况等,第一时间进入工作状态。
随着螺旋桨的嗡嗡声,林泽毅操控着无人机飞向货舱。很快,无人机精确地悬停在小麦上方10公分处,开始进行熏蒸剂残留的检测。“该点位熏蒸剂无残留,继续巡航检测。”王宏刚手持终端对林泽毅说。无人机检测粮食熏蒸剂残留是海沧海关的创新举措之一,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防范了熏蒸剂中毒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走,我们下舱取样去。”两人穿上鞋套,带上取样工具,顺着7米高的直梯爬了下去。根据取样规范,他们在距离舱壁1米处绕圈取50个点,汗水和灰尘、粮食碎屑混合在一起,糊在脸上,贴在身上。
“王科,您看这是不是麦角?”林泽毅问。
“是,把它挑出来放到筛下物中,我们在舱里其他地方多找找。小麦我们口岸进得不多,更要仔细些。”王宏刚说。
两人做完一个舱的检验检疫后,已经耗时20分钟,而这样的舱一共有5个。接近13时,两人终于完成所有货舱的检验检疫和取样工作,并蹲在滚烫的甲板上,对取好的样品进行分类整理和张贴标签,确保样品准确无误。
废寝忘食
直到背着工具和样品爬下软梯、登上拖轮甲板后,两人才真的松了一口气。不知道是不是中暑了,林泽毅觉得有点头痛,王宏刚从口袋里掏出了一瓶藿香正气水递给他,“这是高温作业必备良药,赶紧喝一瓶,真中暑可就麻烦了。”林泽毅笑着说:“真是尴尬,我们这午饭还没吃,药倒是吃上了。”
14时30分,拖轮抵达嵩屿码头,王宏刚对林泽毅说:“这里离实验室也不远,要不我们先去送样,这样下午就可以开始检测,给企业节省半天时间和费用,送完样我们去吃大排档。”“没问题,不过这次换我来埋单。”林泽毅笑道。
……
这是锚地检疫关员普通的一天。今年截至8月19日,海沧海关已累计实施锚地检疫18船次,同比增长157.14%,共监管进口植物油16.3万吨、粮食48.6万吨。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精神,早已深深植入每一位坚守在平凡岗位上的海关关员心中。(陈志斌 马恬/文)
标签 :
相关网文
一周新闻资讯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