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行业互联互通新解法,联行模式全国推广中
导言:近日,《电动汽车观察家》采访了联行科技CEO安晶,聚焦全国推广中的联行模式,探讨充电行业互联互通新解法。采访稿由电动汽车观察家李媛媛撰写,以下是稿件原文:
近日,《电动汽车观察家》采访了联行科技CEO安晶,聚焦全国推广中的联行模式,探讨充电行业互联互通新解法。采访稿由电动汽车观察家李媛媛撰写,以下是稿件原文:
聚焦充电设施互联互通的联行模式,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联行模式全国推广中
所谓“联行模式”,是联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联行科技)和全国充电运营商建立的全新合作关系。在此模式之下,联行科技作为运营商间的枢纽,将某运营商的充电设备数据,反向接入其他运营平台,实现任一接入方均可使用其产品。
最终,所有运营商都实现互联互通,即电动汽车用户使用任何一家运营商的APP,都可以通过这个APP,查询并使用其他充电运营商的充电桩,而不需再下载其他各家APP -- 真正实现“一个APP,充遍全中国。”
自5月官宣战略转型,从“服务车主”到“服务行业”至今,联行科技的大股东中,星星充电和特来电已经完成双向数据对接,并在部分城市启动互联互通,产生了数千个跨运营商交易。国网和南网与其他股东方的数据也在同步对接中。
目前,联行科技和万城万充、武汉哪儿充等非股东方的运营商合作伙伴已完成商务对接,正在进行技术对接。下一步,联行科技将在全国范围内派遣更多工作人员,继续扩大联行模式的朋友圈,扩展互联互通网络。
2个月以来,联行科技为联行模式全面启动做了哪些技术、标准、商务等方面的工作?联行科技能为各运营商和行业带来什么好处?如何确保联行模式参与各方的公平公正和数据安全?
近日,《电动汽车观察家》再次专访了联行科技CEO安晶,以及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特来电、星星充电4家股东方运营商,万城万充、武汉哪儿充等非股东运营商,对以上问题有了初步解答。
一个很可能的方向是,在为行业解决互联互通难点之后,联行科技吸引很多充电运营商加入,继而找到与充电运营商共赢的模式,比如针对充电大客户的集中采购、整合营销等等。
联行模式启动,运营商分批对接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55.8万台。这个数字,已经超过2015年四部委联合发布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中,2020年全国建成50万个公共充电桩的规划。
但即便如此,电动汽车用户仍普遍感觉公共充电桩不够用、充电不够便利、充电服务不到位,而运营商在充电桩投建方面也面临布局不够科学、效率不够高、盈利难等问题。充电桩越建越多,充电体验却没有明显改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动汽车快速发展。
充电体验不佳,一个重要因素是,电动汽车用户不能找到合适的充电桩。不同的充电桩隶属于不同的运营商,因此往往要通过不同的充电桩APP、小程序来查找。即便是有耐心的用户,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运营商平台都看一遍。
在此背景之下,今年5月,原本寻求和各运营商互联互通,并直接面向用户的联行科技,宣布战略定位调整,由“服务用户”转向“服务行业”。
虽然从台前退到幕后,但目标不变。6月,联行科技上线全新官网www.uniev.com,称将立足新起点,以互联互通“联行模式”为基础,为充电运营商、主机厂、出行公司、物流公司、图商等企业及各省市政府、行业协会等,提供全方位的充电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联行模式也在联行科技和各运营商之间加速推进。安晶介绍,联行模式的运营商对接工作大体分3批进行。
第一批主要包括联行科技的几大股东。目前,股东中的星星充电和特来电已经完成双向数据对接,这两家运营商和国家电网完成了单向对接。很快,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星星充电和特来电之间的双向对接将全部完成。
对此,南网电动汽车公司董事长邹大中表示,联行模式实现了充电设施行业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助力充电服务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和良性长远发展,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合作、共赢的新能源服务生态。
万帮集团高级副总裁、公共充电BD总经理高海军告诉《电动汽车观察家》,充电桩互联互通是大势所趋,市场和用户呼唤“一个APP可以看到所有充电桩”的平台,即便联行科技没有出现,星星充电也会做各类互联互通工作。而联行模式加速了这一进程。
据他介绍,从7月15日开始,星星充电、特来电和国家电网在北京、常州、青岛等地的互联互通试点已经展开,现在已经产生了几千个跨运营商平台的充电交易,这样的交易还会继续加快增长。
另外,特来电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联行模式是对现有充电运营行业的有益补充,有利于打通全国的充电网络体系。
第二批主要包括已经和联行科技有过商务往来或合作的运营商。
早在2019年6月,联行科技互联互通平台首次公开亮相时,就有不少充电运营商和联行科技签署了合作协议。安晶表示,这些运营商中,很多都有意向加入全新的联行模式。
目前,联行和万城万充、武汉哪儿充、特瓦特、驿来特、云普创想等企业已经完成商务合同切换,正在进行技术对接。
对于联行科技的定位转换,武汉哪儿充总经理陈磊表示欢迎。
在他看来,在充电行业发展早期,存在不少砸钱堆设备、粗放运营的现象,运营企业的服务理念不足。随着电动汽车用户的快速增加,充电更加便捷、服务更加完善的充电平台成为市场共同的需求。而联行模式的出现,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陈磊介绍,他们曾对武汉的电动汽车用户做过调研,每个用户下载3个充电APP是常态。联行模式的出现,一方面让“一个APP充电”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能倒逼运营商提高线上和线下充电服务,促进运营商间的良性竞争。
安晶说的第三批运营商,主要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长尾运营商。他介绍,下一步,联行科技将在全国范围内派遣更多工作人员,希望和这部分运营商沟通、对接、建立合作关系。
加速制定互联互通标准
在联行模式的参与者中,运营商达到30多家。其中既有如特来电、星星充电这样充电桩数量达到十数万个的充电巨头,也有专注区域市场,只拥有少量充电桩的长尾运营商,体量、企业背景、财务习惯差异很大。
最重要的是,在联行模式出现之前,充电运营商多是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行业合作标准,不论国内还是国际,都难寻可以参照的解决方案。因此,形成一套运营商普遍认可的互联互通标准,成为联行模式的前期工作的关键之一。
加入联行模式的充电桩
安晶介绍,联行模式的标准制定需要在技术、商务、财务、运营和客服等多方面打通,其中任何一方面出差错,都可能导致互联互通不够流畅。
比如,多数新投建的充电桩安装了互联网模块,但也有不少早期投建的充电桩没有互联网模块,少数老旧桩甚至没有加装计费模块,还依赖于人工计费。再如,每家运营商都有习惯的财务结算方式,加入联行模式之后,就必须有一套统一的结算标准。
安晶告诉《电动汽车观察家》,联行科技作为运营商和其他企业客户的中间方,要协调数十家大大小小的运营商实现互联互通,工作量巨大。但联行科技坚持和运营商一家家对接,反复磨合、讨论,同时进行充分的模拟和测试,希望形成行业标准模型,不仅能助推联行模式尽快打通,也对全行业有极大的参考意义。
“从5月官宣联行模式至今的两个月时间,我们重点做的是互联互通底层的工作,打牢基础。目前,我们新加入的运营商在以周为单位成倍速增长。”安晶说。
另外,为提高运营商接入效率,联行科技方面还根据运营商规模,对内部人员进行拆分,不论头部企业还是规模较小的长尾运营商,又安排了专门的商务团队,派到全国各地进行商务对接和客服运维,确保联行模式畅通。
“三位一体”参与合作
标准确立之后,运营商如何参与联行模式?
安晶将联行模式各参与方的合作称为“三位一体”的打法,实际上是联行科技与运营商的3项合作层面。联行科技在和运营商进行商务对接时,也会给对方提供相应的3套合作协议。
第一项,是最基础的互联互通协议,认同运营商之间的充电桩数据互通。
第二项,是联行科技向运营商提供和出行公司、物流公司等大客户的合作方案,类似集团客户的合作协议。安晶强调,这一过程中,联行科技不做赚取差价的中间商,只做提供产品解决方案的服务商,帮助运营商更好地管理集团客户销售体系,也可以为其拓展客户渠道。
联行模式第二项合作
第三项,涉及运营商的垂直营销。
安晶表示,在加入联行模式之前,很多运营商都缺乏将商业资产变现的能力,不论是网站、APP等线上资产,还是充电桩等线下资产,或是充电量等数据资产的潜能都处于闲置状态。加入联行模式之后,联行科技会派出专门团队,帮助运营商做资产整合、变现,还为运营商,特别是小运营商减少了和大客户如主流车企的合作难度。
安晶指出,如果没有联行模式,运营商在面对车企客户时,需要一家一家做对接,过程繁琐,效率低,成本高,即便对于头部运营商而言,可能也是投入大于产出的工作。而联行模式建立之后,任何一家运营商想和车企互联互通,只要接入联行网络就够了。
陈磊对安晶的看法表示认同。
在他看来,对于运营商,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而言,如果不加入联行模式,要想单独和大客户谈业务,操作难度大;要服务普通用户,就必须让用户感受到,企业的APP在当地能畅行无忧。因此,从多个角度看,加入联行模式都是必然之路。
另外,陈磊还对联行模式下,运营商和保险公司的合作有很大期待。
在实际运营中,他发现,很多电动车司机对车况了解不足,充电存在安全隐患。如果和保险公司合作,借助联行模式可以收集到车辆的事故记录、行驶信息,一方面降低了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对二手车交易有促进作用。
可以看出,联行模式参与方的合作模式实际上是立体的。
在最基础的互联互通阶段,联行科技所做的工作,只在跨运营商交易完成后,向运营商收取少部分服务费用。在上层的大客户方案和资产变现项目中,联行科技也在运营商和第三方的合作达成之后,获得少量合理的费用。
安晶强调,这部分收入,只是联行科技在完成互联互通过程中,对商业化的探索,核心目的不是为了盈利。如他在此前的采访中所说,“我们不追求短期盈利,在盈利方面会做长线规划”。
安晶表示,以上3套协议,运营商可以根据各自情况,任意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不过,他希望更多运营商能认识到,3项合作内容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加入全部合作,是最好的选择。
另外,对于有意深入了解联行模式的运营商,安晶还介绍了具体操作步骤。
首先,联行科技会为不同运营商匹配专业的客户经理,详细讲解3套协议,双方法务确认合同无误后,签署运营商选择的协议。
之后,联行科技会提供接入互联互通平台的接口数据。如果运营商有自己的技术团队,可以直接做技术联调,如果不具备技术条件,联行科技也会派技术小组,协助对方改造接口,完成对接。
下一步,在封闭环境内做技术、商务、客服等测试。最后,正式上线。
确保公平、透明、安全
“如果联行不能信,谁还能信谁呢?”
在被问及是否担心加入联行模式,存在数据安全问题时,高海军这样回答。在他看来,作为由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特来电和星星充电几家充电巨头联合成立的企业,联行科技应该有足够的公信力和透明度,保障运营商的数据安全和公平公正。
他告诉《电动汽车观察家》,加入联行模式的运营商,包括股东方都对数据安全有明确要求,联行平台如果给任何一家企业做基于数据的咨询服务,必须征得数据所有企业同意,而且仅限于分析报告,而不是充电数据。
在此前的专访中,安晶也曾表示,接入联行平台的各运营商数据是完整和独立的,联行科技不会把运营商的动态信息,如启停数据等推送给其他互联互通的企业。联行方面正在制定数据接入的标准协议,数据安全是核心考虑之一,要确保运营商数据不会泄露。
如果数据安全不是问题,那么,如何在一个由数十家规模不同、背景各异的运营商组成的联行模式中,确保各家企业的公平公正呢?
安晶介绍,联行模式已经建立了一套类似会员制的核定标准,以保证运营商直接的公正互通。加入联行模式的运营商分为作为流量端接入的A方,和作为供给方接入的B方。
对于供给方,其他运营商自然欢迎,对于流量方,会对月订单等项目做考核,如果无法达到考核标准,可能要取消流量端的资格。如此,才能确保运营商之间平等地互联互通。
另外,对于各方更为敏感的价格问题,安晶介绍,联行模式要求价格一致原则,同一充电桩,运营商在自有APP上显示的价格,要和在其他运营商APP上显示的价格一致,确保价格透明。
那么,对于体量较小的运营商,是否需要担心在联行模式中被大平台抢走流量?
高海军的回答是不会。在他看来,不论规模大小,只要线下场站维护好,服务做得好,加入联行模式之后,利用联行平台的引流作用,就能得到更多流量,同时还节省了不少自有平台开发的成本。
他指出,那些服务糟糕、运营能力缺乏的运营商,要么会因没有用户充电被淘汰掉,要么在联行模式的竞争压力下,加强服务能力、提高运营水平。如此,联行模式能推动全行业服务水平的提升,进而改善用户的充电体验,促进电动汽车市场发展。
广州万城万充是广东地区主要的充电运营商之一,也是较早加入联行模式的运营商。在谈到联行模式之下,各家运营商间的合作共处时,万城万充董事长高伟程表示,大玩家和小玩家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大玩家更看重宏观数据安全,小玩家更期待自己的权益得到保障。
他认为,对于新生的联行模式,不应该要求其一出现就是完美的,但希望作为行业组织者的联行,能做到安全、公平、透明,不忘初心,符合行业的预期。
正式成立一年半之后,联行科技迅速调整企业战略,从服务用户的业务转向服务企业的定位,并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与合作伙伴初步摸索出一套充电互联互通模式的标准。
对此,国网电动汽车公司董事长全生明表示,充电设施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基础保障和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前景与未来。在“新基建”加快推进的背景下,联行模式的推出,充电设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将有效解决电动汽车充电难题,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加快发展,对保障产业行稳致远、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联行科技互联互通平台合作运营商已达150家,接入充电设施超49万个,占比超过全国充电桩总量的85%。其中,支持启停、充电和付款的充电桩超过27万个,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和5万公里高速网,充电设施“全国一张网”已初具规模。
下一步,随着更多运营商加入联行模式,全国充电一张网的基础设施有望惠及更多充电运营商、第三方客户、电动汽车用户,以及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
如高海军所说,联行模式之前,中小运营商要想和头部运营商互联互通,困难极大。如今,在新基建大背景下,借助有公信力优势的联行模式,其他运营商和龙头企业互联互通,是难得的机会。
“在这个全量供给和全量需求的平台上,只要把场站和APP做好,客户就会用车轮投票,在竞争中胜出。我们希望最终把全部充电数据都接入联行模式,时间越快越好。”他说。
作为行业新玩法,刚刚推出的联行模式后续如何,是否会如大家期待的那样,让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相关网文
一周新闻资讯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