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白大褂》 -- 不同视角下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导言:近日,一直致力于医药及生命科学领域的互联网实践、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社会化媒体平台 -- 丁香园,对深圳卫视承制的全国首档医生观察纪实节目 -- 《我的白大褂》的创作团队进行了采访并发布相关报道。
近日,一直致力于医药及生命科学领域的互联网实践、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社会化媒体平台 -- 丁香园,对深圳卫视承制的全国首档医生观察纪实节目 -- 《我的白大褂》的创作团队进行了采访并发布相关报道,全文如下:
走进医院,几乎所有的病人和家属,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疑虑。同样,几乎每个医生都曾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质疑。
在未接触便完全信任医生积极配合治疗的“相见欢”场景,十中无一。毕竟,医患之间沟通的,是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对“切肤之痛”有最真实的体会。
医疗行为,本质上只是一种职业,和农林专家给植物治病,兽医给动物看病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服务对象变成了“人”。“人命关天”;“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由此很多在植物医学,动物医学以及临床医学中很正常的数据和事情的意义,就变得与众不同起来。
在病房大部分的聊天内容中,“这个医院/医生/护士的服务态度如何”的比例远远超过“这个医院/医生/护士的技术如何”,这就说明在大部分人眼中,医疗行为是付费服务,是花钱买命,你拿了我的钱,就要全面负责我的健康。
人的期望总是很美好的,但是之所以叫做“期望”,就是因为,它很难完全实现。我们在市场买菜,讨价还价的是蔬菜的价值,而在医院里,医患之间沟通的,是目前的医疗水平条件下,病人的病情能够控制在什么程度。也就是说,期望值,是两方最大的差异。大部分情况下,患方期望值都是偏高的,如果不能把期望值拉到真实的水平,那么隐患和纠纷也就随之而来。
医生可以控制疾病的进展,但绝不可能起死回生,不是所有如将倾大厦的病情都会出现奇迹。而随之而来的病死率、致残率、生存率,就是一个必然的话题。
跑赢死神,除了需要医生的仁心仁术,还需要天时地利的幸运,要借助更昌明的医学发展、更高精尖的仪器、更强大的医疗团队,以及患者配合 -- 除了钱、检查,治疗方面,还有心态上的。在病魔面前,医患在同一战线,医生永远是希望病人活下来的。
但是医疗是个高壁垒的行业,漫长的专业学习在其他行业可能已经走到了巅峰,但对于刚刚毕业的医生来说,这只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如何用通俗的语言让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
很多人的印象都是:身体不舒服 -- 门诊看病 -- “被吓唬要赶紧住院” -- 住院 -- “被吓唬病情危重” -- 充分治疗 -- 好转出院。而医生沟通中说的很多的一句话是“真不是吓唬你,如何如何……”。“吓唬”这个词,充分反应了目前大部分患者对医生的认可度,不得不说,良好的沟通和充分的信任是医疗行业目前最大的难题。
同样,很多人宁愿相信搜索引擎里搜出来的治疗方式,也不相信医生的判断。
误解、冲突、谣言和金钱困扰,让民众不愿去医院,即便到了医院,也是抱着“怀疑一切”的心态就诊;也因为这些医患矛盾,才发生了诸如“医闹”和“伤医”的恶,才有了“陶勇”事件,也有了一些医生要求隔开病人和自己的安全距离。
每一滴伤医事件流下的血,都是在狠狠地敲打在坚持临床工作医生的心。最终,让一些有理想的优秀医生承受不住这紧张的氛围选择退出,白白耗损掉自己多年的专业求索和国家的培养。
呼喊与细语
这样那样的矛盾和无法用三言两语讲清楚的沉默,急需一个医生和病患、医生与病患家属之间的桥梁和契机,《我的白大褂》就是这样的一个桥梁和契机。丁香园与创作团队交流后了解到他们的初心。
解除医患交流中的那些误会、让优秀的医生不流失,让民众更了解疾病和问诊的常识、让更多的人更理解医生群体、让医患矛盾得到进一步缓解,是深圳卫健委和深圳卫视合拍这部纪实节目的初心。
而深圳卫健委和深圳卫视正是因为深知这剑拔弩张的焦虑和隐忧,才希望通过纪录片的方式,让大家明白,知易行难。很多事情,门外窥探,可以说的头头是道。而专业上的判断、攸关生死的审慎,不是谁都能做到和做得好的。
医生也是“人”,他们有治病救人后的喜悦,也有面对失败时的自责,特别是“规培生”这个群体,作为“准医生”,他们的失败会被归咎于能力和经验不足,他们的成功往往更容易被人们“视而不见”。
于是 64 个摄像头下,一个个真实发生的故事,360 度聚焦到病人和医生之间,也让文章开头所有的疑问,被一一解答。
比如医生态度“凶”,但是,是不是应该想一想,你和他往日无怨近日无仇,他为什么要对你横眉冷对?如果不是为了抢时间抢生命,谁不想去笑脸迎人?很多时候,“凶”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是在病人六神无主的时候,能充当他的主心骨。
“看病治病”,难的是“看病”,也就是明确诊断。目前的医疗水平,对于绝大多数疾病都有一个明确的治疗指南和用药方案,难,就难在了“看”出是什么病。
症状越轻、诊断越难。只有更深层次的排查,才不会有误判和遗漏。再好的医生,也不能完全凭主观感觉下诊断。而且随着生活质量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很多疾病都已经逐步年轻化,适当的体检或者筛查,也许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后半生。
保大保小,如纪录片里的某个指标超出健康指征数十倍的孕妇,当前要做手术是刻不容缓。不治,后果不堪设想!治,用药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而是否要倾其所有看病的问题,几乎是所有病人及其家属都必须面对的的灵魂拷问了。
至于是否相信青年医生,其实,如同纪录片里王光锁医生所说,在保证(患者)安全的情况下,都会尽可能的让规培生多尝试,毕竟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
而选择正在成长中的规培生这一青年医生群体作为拍摄视角,是因为他们和深圳这个年轻的城市一样,也和中国这个发展中的国家一样,蓬勃、朝气、充满新生的希望和力量。
对峙和融合
教育和医疗,是真正民生和民心所向的行业,它不该有冲突,不该有暴力和血腥,不该有付出和收获倒挂,不该让专业人才流失,不该逼着让学医的去做码农。
它不该让“陶勇们”被伤害,不该让救人的手不能再握手术刀,不该因误解,让仁心仁术变成麻木不仁漠不关心,不该让善良和同情心雨打风吹去。
这群被要求高强度、高体力、高脑力工作的专业人士所付出的辛劳,以及为了能省钱只去医保定点医院不去更高一级医院的患者心理等等,是导演作为从医之家,也是长达半年的蹲点拍摄之后才逐渐有所了解。
普通患者呢,很多时候也只能从自身角度出发,只窥一斑不见全豹罢了。
了解医生,还需要更多人的努力。打破界限,才有了接轨。
于是《我的白大褂》才能脱颖而出,它的存在,一方面,在全社会普及就诊及医疗知识,传递最新的医疗惠民政策,另一方面,让更多人看到医疗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崇高的职业精神,增进医患双方的信任与理解,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到医疗事业中。同时,还鲜明地传递着深圳的城市形象,是深圳人文环境在医疗领域的呈现。
这大概就是卫健委和深圳卫视合拍《我的白大褂》想实现的收效和愿景吧!
如深圳卫健委王岭在交流中所言:“通过纪录片,我们一方面希望能够通过个体展现医学生向医生转变所逐渐培养起来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也希望体现每一位被患者信赖的“大医生”所经历的艰辛过程,展示医生群体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站在当今的时代,青年医生的际遇和前代不同,就如当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既有钟南山院士这样的“国宝”逆行前线,还有千千万万青年医护人员奋勇直前。疫情也带火了一句话:“所谓的白衣天使,只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在和死神抢人。”
正如哔哩哔哩热播的五四青年节短剧《后浪》所说 -- 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地享用。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是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
而如今,前所未有的机遇伴随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更大的压力。他们会得到更精准的知识传承,也有了更多的要求和监督批评的声音。好与不好,如同一个苹果的两面难下定论。
针对这个问题,王岭在交流中说:“我相信,通过纪实的手段、真实的呈现、深度的报道、理性的思考,节目能让更多百姓了解医生的不容易,这对未来医患关系的塑造,医改的深化进行、社会风气的引领、网络正能量的传播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是《我的白大褂》初衷所在。”
锐意和守序
面对为什么策划拍摄《我的白大褂》,作为定位“先锋卫视”的深圳卫视,其中心党委书记、执行总监张峥在交流中说到:“充分发挥媒体的社会价值,一直是我们的志向。《我的白大褂》诞生于“新冠肺炎”的特殊时期,也是中国医疗节目首次聚焦 90 后“规培医生”群体,节目旨在通过青春视角还原医疗生态画卷,打造健康中国的“深圳样板”。我们希望借助节目的播出,让更多人看到医疗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仁心仁术和崇高的职业精神。在全社会普及就诊及医疗知识,传递最新的医疗惠民政策,增进医患双方的信任与理解,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到医疗事业中,成为一名有志者。”
为一个又一个行业传播方法,为一代又一代人传播理想,这正是经过载体赋权和专业训练的媒体和媒体人的价值。
谈到媒体的价值,谈到媒体人,张峥话题一转说:“我们深圳卫视一直被称为“先锋卫视”,源于我们一直以三个“ZHI”要求自己, 一是志向,二是智慧,三就是品质,所以我常常和我们的团队说,希望你做有志向的自己,不是说你必须要有宏图大志,你只需明天比今天更好,每天都在超越昨天的自己,这就可以了。”
一次次的努力,不断地超越,这是深圳卫视执行团队常年的自律,也是这些青年医生们一直有的自我要求。也正因为无论是拍摄团队,还是这些规培生,彼此都在不断的进步、时时精进打磨自己的专业,于是《我的白大褂》才能在还原真实场景之下,呈现这么好看的画面和这么清晰的叙事脉络。
“为万世开太平”,是为官一任的领导们都有的想造福一方的抱负。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后世纪绝学”是书生和医生共同想做的事,而记录医生,让医学的回归医学本身,让专业的人只用做专业的事,让情绪不会被错误释放,让被夸大和扭曲的得到正名,是执行总监在把控方向和导演导这部片子时想要的结果。
史榕导演在交流时谈到:“我的初衷就是想做一做这些年轻人,恰好职业是医生,不想把他们抬到过高的位置。我就很害怕大家看多了歌颂型的纪录片,然后落到现实生活中一比对,对其他医生发出医技和道德的苛求,要求医生是神。”
这正是《我的白大褂》意义所在,对于医生,这是我的白大褂,我的工作服,披上那一刻,即是战衣凛凛,挥刀滚滚。而对于病人,是我的白大褂,是看到这个白大褂,就看到了被营救的可能。
这件白大褂,是我们最需要也最喜欢的一件白袍,是所有人的白大褂。
独善与兼济
随着播出,网络点击率和评论逐集高升,豆瓣评分最高 9.0 ,很多人说:“国内一直欠缺聚焦医生纪实类故事,尤其是年轻的 90 后‘规培医生’视角的更是没有,好在,我们终于等来了《我的白大褂》。”
《我的白大褂》官方宣传照
这,几乎解答了深圳卫视陈磊团队的初心,也给予了他们慰藉。
他们和每一个亟待了解真相的民众一样关心医生群体,和为陶勇医生挡刀的两位女士一样为国家保留了优秀的医学人才,是为人亦是为己的行为。
正是这些医生和善良的人,人们才有了续命的希望与火种。而医生和民众各司其职,在自己的位置发一份光,为别人出一份力,往小了说是做好自己,往大了说是在巨变的时代相依前行。
因为,从微观到中观到宏观,牵一发动全身。众木成舟,才能在洪流中不被打散,每一个小小我的自我成就,才有大的圆圆满满。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标签 :
相关网文
一周新闻资讯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