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Fintech领袖乐融金融发力,直击消费金融行业痛点
导言:5月19日-20日,国内首个消费金融大型峰会“2016中国国际消费金融发展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聚焦消费金融产业链跨领域的多维布局和发展机遇,探究消费金融痛点和资源整合,来自传统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大数据公司、征信公司、场景商、供应商等各个领域的嘉宾齐聚一堂,共商消费金融未来。
“消费金融”已经成为2016年互联网金融最热领域。5月19日-20日,国内首个消费金融大型峰会“2016中国国际消费金融发展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聚焦消费金融产业链跨领域的多维布局和发展机遇,探究消费金融痛点和资源整合,来自传统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大数据公司、征信公司、场景商、供应商等各个领域的嘉宾齐聚一堂,共商消费金融未来。互联网金融的“最强风控大脑” -- 上海乐融金融应邀参会,与京东金融、鹏元征信等众多知名消费金融和征信机构共同探讨消费金融最新趋势动向、深入分析如何完善消费金融体系和风控手段、拓展消费金融应用场景,推进消费行业快速发展。
消费金融关键在风控
大会围绕“消费金融的新常态和明天”、“消费金融方兴未艾之风控”、“弯道超车之消费金融的多元化发展”、“互联网+消费场景”四个专题展开。嘉宾们从各自业务角度阐述了眼下消费金融瓶颈和解决方案,并一致认为:完善的征信体系是消费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而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互金新方向的发展关键在于风控。
会上,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杨涛从金融研究的宏观角度,分析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电商、分期购物平台等不同提供主体的金融创新。他指出,通过大数据风控手段积累有效的个人信用评价机制,与央行征信体系形成有效互补。对于非银行的消费金融提供主体来说,独立的风险评估部门、完善的风险控制措施及合理的消费金融业务管理,可以有效避免财务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中国电子商务中心主任曹磊则指出消费金融当前的痛点,首先是场景化市场的同质竞争;同时,消费金融面临融合、跨界发展阶段,消费金融提供者角色丰富多样,其中很多并未进入到银行征信系统,这为风控带来挑战,同时扩大资产也意味着坏账扩大的可能性;最后,面对海量分散的消费金融数据,公司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国内顶尖大数据风控服务商乐融金融 CEO 王文阳博士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曹磊主任所指出的消费金融痛点做出了解读和回应:“消费金融机构想要在同质竞争中脱颖而出,首先需要解决客户群体定位以及线上风控的挑战,其中准确的风险定价是核心的问题。这需要先进的风控理念、与场景匹配的风控模型及规范的资产管理体系。”王文阳博士是将国际先进金融风控方法引入国内金融业的前辈,他表示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出现,突破了传统金融风控模型的局限性,通过创新的金融工具,让更多的客户群体享有信贷产品和服务。
消费场景化激活消费金融新需求
消费金融的迅速发展,得益于经济结构及人群结构的改变。出口、投资、消费三架马车拉动经济的效应明显,其中“消费”占比正日益提升;同时,政府层面为消费金融释放出巨大的积极信号与政策红利。消费金融的创新发展已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拉动内需的重要手段,对中国经济转型的意义重大。
会上有嘉宾坦言,消费金融的突破口还是在消费,首先有消费场景才能做消费金融。“消费金融的趋势一定是细分。相关的消费金融企业去细分客户、细分场景、细分细微的产品。”
王文阳博士认为新金融的概念从来不是为了金融而做金融。“把金融融入到实体业,如电商白条,已然就是金融的一部分,可以实现与实体物资交易灵活而无缝的链接,让交易成本更低,让资金使用率和经济效率更高。”
曹磊将消费金融的场景模式概括为五类:首先是掌握亿级用户消费场景的公司,以拥有“京东白条”的京东商城、拥有“唯品花”的唯品会为代表,通过“先消费、后付款”服务,构造包括商城、O2O、全球购、产品众筹、租房、购车等场景;第二类是拥有大量用户的支付公司,支付宝“花呗”已接入天猫、楚楚街及小米、OPPO 手机官网等场景;第三类是特定场景的分期电商,如校园分期购;第四类是基于教育医疗旅游等服务类分期公司;第五类是住房分期。
作为拥有20年中美金融业风险管理和市场策略经验的行业资深专家,王文阳认为金融创新依靠金融与技术的结合。乐融金融的发展一直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帮助国内多家大型电商平台、支付机构、消费金融公司成功开展新型线上消费金融业务,在金融创新方面取得了宝贵经验。如今正不断切入教育、汽车租赁、旅游等细分领域不同应用场景的消费金融业务。
“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服务的结合才刚刚开始。随着更多互联网金融业态的产生、更多金融产品的出现以及更多资本的投入,我们期待更多的金融创新技术和方法。”王文阳表示。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相关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