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光集团三点发力厚植创新沃土推动成果“多点开花”
导言:智能机器人进入生产现场巡检、成为企业员工的新工友,一项工艺优化取得产品质量提升、有效释放产能“双效果”,一种自动化控制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原材料消耗……这些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化研究院集团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展的多项科研、技术创新项目,科技“净含量”足,生产线“适配度”高,在得到企业上下员工的好评外,还获得3项次科技成果进步奖,4个项目完成省部级成果鉴定、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智能机器人进入生产现场巡检、成为企业员工的新工友,一项工艺优化取得产品质量提升、有效释放产能“双效果”,一种自动化控制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原材料消耗……这些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化研究院集团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展的多项科研、技术创新项目,科技“净含量”足,生产线“适配度”高,在得到企业上下员工的好评外,还获得3项次科技成果进步奖,4个项目完成省部级成果鉴定、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银光集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原创技术上着力、在产学研合作上聚力、在创新人才孵化培养上蓄力,推动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不断释放科技成果转化的叠加效应,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赋能。
以服务生产实际为着力点,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收集记录一线操作员工关于生产线平稳运行、日常操作中的卡点难点,和同事讨论优化改造的思路,向各级技能带头人、单位技术骨干请教探讨安全上的可靠性、技术上的可行性,根据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上报后实施完成一项项技术改造、安全改造、技术创新项目……这是一个二区技术员开展各类创新项目的日常,也是银光集团各单位开展创新工作行动路径的一个缩影。
银光集团坚持“需求牵引+技术推动”,站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风口上把握“现在”链接“未来”。一方面紧盯“产线急需”,以基层单位各生产线为主体,按照年初定计划、月反馈进度、中期协调解决问题、年终统计完成情况推进,督促各单位围绕生产线产能及产品得率提升、“四新”技术应用、成本消耗降低以及安全环保等工作积极开展创新项目攻关。通过开展光气化产业链通过TDI扩能改造、一氧化碳产能提升、PVC高沸塔系统优化等系列优化改造,实现产品生产效率、工艺制造水平、本质安全程度“三个飞跃”。另一方面银光集团对接“行业即需”,研究应用新的技术、方法、设备、制造模式与管理方式,开展数字化及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研究及集成应用推动产业升级,以此突破关键技术和工艺瓶颈,实现产业升级。银光集团聚银公司成功入选省级智能工厂、三泰公司被评为省级智能制造优秀应用场景。
以深化产学研合作为聚力点,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地
在打通科技和产业连接通道的过程中,银光集团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强化内外协同创新,构建以自身需求为主导的产学研融通科技成果信息交流体系,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形成从科研到应用的完整闭环。
开展加氢平台项目突破金都尔生产技术、攻克多项光化和氢化技术难题,不仅是银光集团与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联合攻坚协同创新项目取得硕果的成功案例,也坚定了银光集团深化产学研合作的步伐。银光集团坚持“两步走”,一方面加强与高校、院所建立良好工作关系,织密既有的创新合作“关系网”,利用联合实验室,在推进项目申报、研发、攻关等方面广泛合作,与204所、标准所、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北大学等联合开展科技创新项目32项;另一方面,立足引才、合作、服务三大功能定位,在西安市挂牌成立“银光集团西安研发分公司”,扩大创新合作“朋友圈”,与西安市兵器院所、知名高校高效、科研机构及技术优势单位开展合作,借助西安人才聚集优势,加强高端人才引进。通过联合培养、科研项目合作、实践锻炼等方式,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和知识共享。
以人才孵化培育为蓄力点,打造创新人才诞生地
“从忐忑地安排生产任务,到有底气地结合生产线实际组织开展一天的工作,这两年我的技能水平、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获得的成长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化工三厂一大学生班组长感慨道,像这样的大学生班组长在银光集团有90余名。银光集团坚持换挡提速和稳扎稳打“一张一弛”相结合,构建班组育才机制。企业将班组长作为青年人才培养的“加速器”和“快车道”,通过压担子、担责任的方式,让青年人才主动将个人成长融入到企业安全生产经营实际中,增强“主人翁”意识;将岗位培训作为技能素养提升的“重要台阶”,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围绕一线岗位需求和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开展专项培训,通过“导师带徒”为新入职员工配备资深老员工,提供职业指导和经验技术帮扶,一步一个脚印地厚植技能根基。
为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力,银光集团优化创新生态,以不唯学历、不唯资历、只唯能力的“赛马”机制为依托,深入开展QC课题、合理化建议“三结合”课题、“五小”创新等活动,并将创新成果与绩效考核挂钩,设立创新奖项,激励员工创新,全年本部申请专利75件,其中发明50件,实用新型25件;获得专利授权37件,其中发明26件,实用新型11件;实施“赛马”攻关课题255项,节创效益2200余万元。
(汪丫惠)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标签 :
相关网文
一周新闻资讯点击排行
客户服务热线:020-34333079、34333137 举报电话:020-34333002 投稿邮箱:cenn_gd@126.com
版权所有:企业网讯 运营商:广州至高点网络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江燕路353号保利红棉48栋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