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南岸区迎龙湖生态渔业示范基地
3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意见》,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持续巩固提升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水平,不断强化完善禁渔执法监管机制,加快突破重点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瓶颈,加快提升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生境质量,推动在长江流域形成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格局。
图2: 重庆綦江稻渔综合种养
重庆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自2020年1月1日正式启动禁捕,又启动了除保护区之外的长江干流及其重要支流和重点水域的“十年禁渔”工作,划定了重庆市的禁捕区域,主要包括6个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长江干流、5条长江重要支流(嘉陵江、乌江、渠江、涪江、酉水)和8条重点河流(小江、大宁河、梅溪河、汤溪河、草堂河、綦江、御临河、塘河)重庆段,以及重庆市政府确定禁捕的其他水域。每年3月1日0时至6月30日24时,重庆境内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以及大宁河、涪江、渠江、綦江等754条禁捕河流全面禁止垂钓。
为了营造“水上不捕,市场不卖,餐馆不做,群众不吃”的良好氛围,明确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禁止收购、加工、销售、运输、食用非法捕捞渔获物及其制品等行为;禁止以长江野生鱼等名义对经营渔获物及其制品进行虚假宣传;禁止无船名船号、无船舶证书、无船籍船港的“三无”船舶在禁捕区域航行或者停泊。
图3: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鱼菜共生AI工厂
长江禁渔后,重庆水产开始启动“渔业上岸”工作。充分利用有限的淡水资源,国企主责牵头,民企多元参与,逐渐形成了“库田结合、生态养殖、品牌运作”的重庆水产新格局。
国有“渝湖牌水库渔”产业集团,拥有重庆唯一的生态渔全产业链“六大体系”,即:鱼种培育体系、成鱼养殖体系、市场营销体系、特色加工体系、渔业监管体系、科技支撑体系;获得了绿色认证、有机认证、无抗认证“三标合一”产品证书,成为中国淡水鱼无抗认证“率先”品牌。据了解,当前集团正在加快完善“渝湖”全产业链条,填补渔业深加工项目空白,打通“范家桥苗种场-迎龙湖大规格鱼种场-各区县养鱼水库-四大片区中转基地-特色加工厂-品牌营销网络-餐桌”的渔业全产业链。
从市水产总站获悉,到2025年,重庆全市将力争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120万亩,通过种养结合、生态循环,能够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在一些适宜地区大面积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并先后探索出稻渔共作、稻虾轮作或共作、稻鳅共生、稻蟹共作、稻鳖、稻蛙等多种模式,达到“一水双用、一田双收”的效果。截至目前,全市稻渔综合种养推广面积达40余万亩,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后土地的亩均效益从1000元提升到4000元以上。
工厂化、集约化绿色健康水产养殖不失为好项目之一,具有占地少、产量高、效益好等特点,一次投资长期受益,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10亩地的养鱼工厂可以替代300~500亩的标准商品鱼塘的产量,而且质量更高,安全生产更有保障。近期,农业农村部会同多部门印发《现代设施渔业建设专项实施方案(2023-2030年)》。推进全国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工厂化渔场建设。到2030年,应建成340个池塘渔业养殖场、152个工厂化渔业养殖场,带动全国池塘标准化改造1700万亩,新增现代工厂化养殖水体1500万立方米。在建设工厂化渔业养殖场上,要求推广工厂化循环水和鱼菜共生养殖技术模式,通过物理过滤、生物净化、杀菌消毒、脱气增氧等水处理技术集成,实现85%以上养殖水循环利用。最后是支持政策上。除了传统的土地、财政、金融支持外,重点开展养殖设施装备迭代升级、水质处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新装备研发,加大对设施渔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
图4: 重庆火锅鱼尽显烟火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