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平:每一座奥动换电站,都是可变储能站
导言:近日,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主办的2022科创先锋论坛在上海圆满举行,奥动新能源联合创始人兼联席董事长张建平受邀担任本次论坛嘉宾,带来了从「极速换电技术研发」、「换电与储能的相结合」到「未来商业模式设想」的精彩分享。
近日,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主办的2022科创先锋论坛在上海圆满举行,奥动新能源联合创始人兼联席董事长张建平受邀担任本次论坛嘉宾,带来了从「极速换电技术研发」、「换电与储能的相结合」到「未来商业模式设想」的精彩分享。
「生而为换」换电,以快致胜
“换电一定要「以快致胜」!”
张建平在分享中如此说道,既然是换电,一定要突出效率优势。奥动经过多年的规模化商业运营探索,让换电的核心优势得到了验证。
以科技驱动为基因的企业,最大不同在于创新。企业通过不断地创新迭代,从而创造价值。将创新刻在企业DNA里,是奥动一直坚持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源动力。
20秒极速换电,自2020年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奥动新能源第4代换电站全球首发后,至今已推广到全国多座城市的换电服务网络中,是当今市场上换电速度最快的换电站。多年来,奥动一直注重技术研发及知识产权建设的投入,拥有超过3000项全球换电专利及专利申请。20秒极速换电为用户带来更佳的补能体验,同时提升换电模式的资源集约化程度,可以在有限的城市土地、电力资源下实现高效利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
生而为换,永不止步!奥动以全球领先的底盘换电技术,已与16家主流车企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同研发超过30款换电车型,覆盖乘用车及商用车。随着奥动换电产品矩阵愈趋完善,满足越来越多的细分市场客户需求,奥动是当下最多车企选择的换电合作伙伴。
「不止于换」换电站是可变储能站
张建平说:“换电站,是可变储能站。车就是移动能源载体,每一辆车相当于手机上的充电宝,可充、可换、可储、可售。”
在奥动的商业理念中,「换储合一」是下一代换电站的必然模式。
储能,是我国能源转型的压舱石,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绿色能源,就必须解决其固有的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等问题,储能在当中将发挥重要调节作用。在这备受关注的能源赛道上,奥动新能源已做好「换储合一站」的技术与布局准备,为换电模式可持续发展注入全新思路。
换电模式天然催生了「车电分离」进程,目前奥动对所有换电电池采取集中、统一的保护式管理,既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共享、极速、安全、友好的换电补能服务,亦为电池的梯次利用、储能交互提供了先决条件,让每一块电池从日历周期与循环次数两个维度发挥价值最大化。而奥动换电站本身具备储能功能,可通过双向充电机实现电能双向流动,高效利用电池资源,提供安全、低成本的储能系统。
奥动在全国换电服务网络基础上开拓储能应用场景,每一座奥动换电站,都是一座城市分布式储能站,有利于能源就地消纳;更可以全功率支撑电网,实现波谷充电、波峰放电,调节电力平衡,降低电网压力。保证电网供电的持续性、可靠性及稳定性,构建新型低碳电力系统。
「换启未来」换电的终极商业创想
“以后,能源体系会从煤转成风和光伏,加上储能。电价高的时候,私家车用户可以把电卖给换电站;电价低的时候,用户可以换电补能,实现电池资源充分循环,实现“车-站-网”三者之间的能源交互。”
奥动创新性地提出「V2S2G」概念,即换电车辆、换电站、电网三者之间进行能源交互的过程,高功率、高效率、高利用率,推动用户侧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在电力市场交易上,奥动换电站可充当能源交互媒介的角色,换电站需要电的时候,用户可以开车到换电站,把电量向换电站出售;换电站电量富余的时候,用户可以到换电站进行换电补能。而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电价差将会越来越大,部分省份已出台分时电价政策,电力交易的商业价值也将持续提升。
在能源数字化管理上,奥动凭借自主研发的综合数字能源云平台,高度整合换电网、电池网、车联网、交通网,构建智慧能源服务「一张网」,为开展电力交易及碳交易提供有力支撑,致力成为全球领先的智慧能源服务平台。
奥动新能源,全球换电模式开创与引领者,以技术创新及数字能源为驱动,逐步形成从换电核心技术研发、换电网络平台运营、城市分布式储能到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商业闭环,打造「车辆-换电站-电池-换储一体-电力交易-碳交易」多位一体的换电产业生态,在生态模式下实现业务的高速扩张。
目前,奥动已在全国54座城市投运超过740座换电站,形成规模化商业换电运营解决方案。规划至2025年,奥动将在全国运营超过10000座换电站,为1000万辆以上新能源汽车提供换电服务,为城市建设高效分布式储能网络。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浪潮及能源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换电与储能的发展将会持续受到政府、产业、资本的高度关注。奥动期待与更多的能源企业、电池企业、整车企业、出行企业等合作伙伴结成联盟,共同探索「换储合一」的万亿市场,为我国新能源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奥动,换出一片蓝天!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标签 :
相关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