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助力全球自我保健联盟发布首个《自我保健准备指数》报告
导言:近日,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支持下,全球自我保健联盟发布了首个具有开创意义的自我保健研究和政策倡导报告《自我保健准备指数(Self-care Readiness Index)》。
近日,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支持下,全球自我保健联盟发布了首个具有开创意义的自我保健研究和政策倡导报告《自我保健准备指数(Self-care Readiness Index)》。报告专注于将自我保健融入医疗卫生系统,聚焦自我保健的四大关键推动因素,即利益相关方的支持和应用,消费者和患者的赋能,自我保健政策以及法规监管环境。通过详尽的数据和信息,报告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意见,助力和推进公众对自我保健的认知及健康教育的传播,并呼吁构建一个富有弹性的医疗卫生系统,更好地为公众健康赋能。
作为全球自我保健联盟主席,拜耳健康消费品部事业部总裁、拜耳集团公司管理委员会成员Heiko Schipper在发布会上表示:“新冠疫情暴露了全球医疗卫生系统亟待提升,对其进行可持续地投资正当时。我相信《自我保健准备指数》将有助于自我保健在全球医疗卫生体系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医疗卫生政策应该以个人的健康和福祉为中心,从而构建更加可持续,更具弹性的医疗卫生运作体系。” 作为自我保健的倡导者和行业领导者之一,拜耳健康消费品将与全球自我保健联盟紧密合作,基于《自我保健准备指数》报告的分析和建议,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推动以科学为本、大众可及的健康项目和创新。拜耳坚信每个人都应拥有健康的生活,并致力于为世界各地的人们赋能健康。赋予人们自我保健的能力,是实现共享健康的关键途径之一。
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口无法获得基本和必要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意味着他们无法轻松获得医生或医院的医疗服务。健康教育项目和触手可及自我保健产品将为他们提供一条生命线,照顾好他们自身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将自我保健定义为“无论是否获得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支持,个人、家庭和社区在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保持健康以及应对疾病和残疾方面的能力。”拜耳认为这一能力就是自身健康管理的能力,包括疾病治疗,例如使用抗过敏药物,以及以预防为目的的健康解决方案,例如通过营养补充剂以摄入适当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多年来,拜耳在中国持续携手权威机构、专家、媒体、连锁药店等,开展面向公众的各类健康科普教育,在消化道健康、过敏防治、母婴健康、免疫力提升等领域,通过公益宣传、科普直播、爱心义诊与巡讲等多种形式,倡导自我保健,提升公众健康意识。在过去的一年,拜耳健康消费品与专家合作,发布了850多篇数字化科普传播内容,为药店店员提供了8万多场专业的健康知识培训,举办超过70多场针对终端消费者的科普直播,联合3000多名医生开展针对消费者的科普教育,触及2.2亿人次。
今年五月,在“全民营养周”期间,拜耳健康消费品支持并参与了由健康报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技术支持的营养健康服务提升行动之步入“十四五”营养健康体系建设宣传推进会,与卫生健康委的相关领导、营养领域的学术机构、专家一起围绕营养健康领域的热点和焦点话题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如何完善营养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
“7.24国际自我保健日”当天,拜耳携手中国非处方药协会,共同发起“保健要科学,健康我做主”为主题的公益传播活动,通过街采的方式,了解公众在消化道健康、营养、过敏和头皮健康四个领域上的认识误区,并邀请四个领域的权威专家对公众的自我保健误区进行解答,共同呼吁民众,作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树立科学的自我保健理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将疾病防治的“关口”前移。
正如《自我保健准备指数》中所展示的,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和健康中国行动的不断推进,社会各界对自我保健的认知日益加强。拜耳健康消费品中国总经理何勇表示,“未来,拜耳将继续发挥我们在健康消费品领域的专长,为更多中国消费者提供触手可及的自我保健解决方案。通过与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专家等社会各方紧密合作,让更多的人掌握健康主动权,赋能健康每一天。”
前瞻性声明
本新闻稿包括拜耳集团管理层基于当前设想和预测所作的前瞻性声明。各种已知和未知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其它因素均可能导致公司未来的实际运营结果、财务状况、发展或业绩与上述前瞻性表述中所作出的估计产生重大差异。这些因素包括在拜耳官方网站上公开的拜耳各项报告。本公司没有责任更新这些前瞻性声明或使其符合未来发生的事件或发展。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标签 :
相关网文
一周新闻资讯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