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创新强水文 多措并举治超采
导言:近日,由海委组织、京津冀三省市水文部门协同完成的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评价工作圆满完成,评价成果涉及地下水水位、超采面积、漏斗现状及演变趋势分析,目前已通过专家审查并上报水利部。此次评价工作是海委水文持续创新提升、支撑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成果浓缩。
来自水利部网站消息,近日,由海委组织、京津冀三省市水文部门协同完成的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评价工作圆满完成,评价成果涉及地下水水位、超采面积、漏斗现状及演变趋势分析,目前已通过专家审查并上报水利部。此次评价工作是海委水文持续创新提升、支撑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成果浓缩。
强化数据融合
构建多源数据资源
自2019年1月《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印发实施以来,海委水文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统筹规划地表水文站、地下水水位站、水质监测站等站网体系数据信息,实现多源数据融合。针对22条生态补水河湖,连续两年编制《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生态补水水文监测方案》,明确了171处水文站、75处地表水水质监测站和930处地下水监测站的水文监测体系。针对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治理范围内的149个县的地下水动态监测,优化配置水利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站1595个,自然资源部国家级监测站1014个、省级地下水自动监测站1163个,实现了全部县域单元的地下水实时动态监测。针对超采治理的5大重点治理行动、18项具体任务措施,按照治理措施进展情况梳理了“节”“控”“调”“管”277项措施指标数据,组织京津冀相关部门通过系统填报的方式实现了数据定期跟踪。
强化行政职能
全面形成监督性监测
针对超采治理范围内的地下水变化情况,海委水文部门全面汇集水利、自然资源、省市地下水空间信息、水文地质参数、水位埋深、降雨等信息,通过融合多源数据和集成多元模型,把地下水分散式研究转向集中式、多维度和系统性研究,形成全方位的监督性监测。充分发挥流域地下水监测职能,加强治理区的地下水动态监测,以京津冀治理区县域为基本单元,每年对流域内省市地下水水位监测数据进行质量监督复核。充分发挥流域超采治理技术监督复核优势,加强超采治理措施的监督性监测,采用高分遥感、无人机、移动终端等技术方法,对超采治理区内的农业节水措施改造、农业结构调整、机井关停等措施进展进行跟踪。充分发挥流域河湖生态补水监督复核职能,开展治理成效评估,根据河湖补水情况,不定期派出监测队伍,对重点河湖的水量、水质进行监督复核,定期抽查地下水监测数据的合理性。多措并举,借助以水文水资源监测为重点的监督性监测为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强化动态评估
及时提供信息成果
针对河湖生态补水,海委水文部门建立了包含地下水水位回升率、水面面积变化率、水质改善度、水生态改善度和公众满意度六项指标的综合性地下水回补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动态评估。每月发布《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生态补水水文监测简报》,实现对补水水量、水质信息动态跟踪和地下水水位动态分析。为做好地下水预警服务,结合流域地下水水位管控目标,建立了基于单站水位和区域平均水位变幅法的地下水预警体系,每月发布《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区地下水水位变化预警简报》,实现了流域平原区、省、市、县等区域地下水实时动态预警。针对超采治理信息化支撑,率先建设了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集监测、评价、预警、预测多功能于一体的地下水分析评价系统。按照水利部部署,协调各省市统一使用水位变化为主的评价技术方法,完成了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现状及超采评价,从时间尺度上刻画了近十年地下水水位变化过程,相对准确地提出了浅/深层漏斗名录,从空间尺度上刻画了超采区分布情况,基本摸清了京津冀地区地下水超采现状,为深入推进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提供了科学依据。
强化流域协同
形成联动治理体系
为凝聚流域协同治理的强大合力,海委水文部门编制水文监测方案,明确水利部、海委和京津冀三省市监测任务,建立起定期信息报送机制,实现流域各部门信息联动,确保生态补水高效进行。为解决京津冀超采区评价中省界附近不衔接的问题,在统一确定超采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协调确定浅层、深层超采区评价成果,形成统一的超采评价一张图。为做好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现状和评价工作,组织京津冀相关单位,建立工作机制、编制工作方案、细化工作任务,组织了9次线上、线下研讨和成果现场集中汇总工作,统一利用地下水自动监测和长系列人工监测数据,采用水位动态法对地下水水位、超采面积、漏斗现状及变化过程进行分析评价。不断加强的流域协同合作为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的推进注入了强劲动力。
下一步,海委水文部门将以支撑流域及省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重大战略规划为目标,以服务流域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为导向,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开展流域和重要生态敏感区的地下水水位和水质监测站网建设,构建地下水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地下水动态评价和地下水科学研究,拓展地下水资源共享服务,打造务实创新的地下水科研团队,构建科学高效的地下水支撑服务体系,为流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和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标签 :
相关网文
一周新闻资讯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