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算中心将成为未来关键的信息基础设施
2020/12/29 13:58:51 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
导言:为了推动智能计算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联合浪潮发布了《智能计算中心规划建设指南》,这是今年4月发改委提出将智能计算中心纳入新基建之后,首份对智能计算中心概念、内涵、技术架构、投建运模式等进行全面解读的权威报告。
“新基建”作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石,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国家发改委明确的新基建三种类型 -- 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当中,智能计算中心首度亮相即引发了业界广泛关注。
近日,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广做客新华网APP“智者新时代 -- 对话数字中国”节目,高屋建瓴的分享了智能计算中心的概念和定义,权威见解了智能计算中心如何赋能智慧经济转型,以及智能计算中心的规划建设原则等。
智算中心新基建,为AI产业化与产业AI化赋能
为了推动智能计算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联合浪潮发布了《智能计算中心规划建设指南》,这是今年4月发改委提出将智能计算中心纳入新基建之后,首份对智能计算中心概念、内涵、技术架构、投建运模式等进行全面解读的权威报告。
单志广表示,“智能计算中心是发改委界定的新基建范围中的 ‘新面孔’,其核心出发点是面向智能化浪潮所引领的产业和应用,满足 AI产业化和产业AI化等现实需求。智能计算中心应该是在传统计算中心基础上,面向未来人工智能所构建的新型算力基础设施”。
智能计算中心未来核心是支撑由人类空间、物理社会和信息网络空间这三元空间构成的数字孪生社会,解决信息网络空间、传统空间、人类空间这三个空间的数字价值和沟通连接的问题,并将支撑未来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共性需求,为智能化需求提供能力支持。因此,智能计算中心将成为支撑和引领数字经济、智能产业、智慧城市、智慧社会发展的关键性信息基础设施,将有效促进AI产业化、产业AI化及政府治理智能化的进程。
让数据进去智慧出来 智算中心是普惠概念
《智能计算中心规划建设指南》公布了智能计算中心技术架构,基于最新人工智能理论,采用领先的人工智能计算架构,通过算力的生产、聚合、调度和释放四大作业环节,支撑和引领数字经济、智能产业、智慧城市和智慧社会应用与生态健康发展。
如何理解这四大作业环节呢?智慧时代的智算中心就像工业时代的电厂一样,电厂是对外生产电力、配置电力、输送电力、使用电力;同理智算中心是在承载AI算力的生产、聚合、调度和释放过程,让数据进去让智慧出来,这就是智能计算中心的理想目标。
AI算力正在随着社会的应用不断升级,而智能化应用与产业将会对我国经济带来0.8%-1.4%贡献。“智能计算中心在今天看起来是一个新概念,未来它将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一个概念,未来在智慧的每个场景背后都会有超大算力的智能计算中心在支持,它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公共基础设施,智能计算中心的场景也会更加精准的服务智慧社会,”单志广强调。
适度超前和公共属性是建设智能计算中心的重要原则
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据麦肯锡发布的《人工智能对全球经济影响的模拟计算》报告预测,到2030年,人工智能技术将使全球GDP每年增加约1.2%,带来高达13万亿美元的经济增量。
对于各级政府来说,抓住新基建浪潮中的智能化发展机遇,规划智能计算中心,构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是谋求经济模式创新和城市治理智能化转型的第一步,也是吸引产业聚集、人才聚集,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单志广认为,在建设智能计算中心过程中,需要把握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产业适度超前的原则:智能计算中心是智慧社会的能力底座,也是一种重要的公共能力平台,它有很多不可量化的、经济效益之外的社会效益。因此,就像在通车之前先修路一样,需要适度超前建设智能计算中心,以引领智慧产业和应用的快速发展。
智能计算中心建设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则是公共属性原则:智能计算中心并非是盈利性的基础设施,而是类似于水利系统、水务系统、电力系统的公共性、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其将承载智能化的居民生活服务、政务服务智能化。因此,在智能计算中心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做好布局,它不应该通过市场竞争手段来实现,而要体现政府在推进整个社会智能化进程的规划、节奏、布局。
“在智能计算中心建设规划指南中,我们建议通过政府牵引并引导智能计算中心的布局。这个布局一定要跟产业应用相结合、相适配。我们也希望政府对智能计算中心的认知能够进一步深化,把它当成一种公共设施来进行规划布局,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组织社会力量。同时,政府和企业形成更多元的合作模式,让智能计算中心为整个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AI产业化与产业AI化的动力”, 单志广强调。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标签 :
相关网文
一周新闻资讯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