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限资源中探索更多可持续 宜家全价值链推进循环业务模式
导言:后疫情时代,人们持续加大对环境及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关注。近年来,宜家致力于在有限资源中探索更多可持续,打造循环和气候友好型业务,创造一个更少浪费,让有限资源得到循环使用的宜家。
以废纸板循环为契机,探索循环材料解决方案
近日,宜家举办了一场“循环材料之旅”,通过一片废纸板的回收旅程,介绍宜家在循环材料、循环产品设计以及绿色运输等方面的应用。
宜家采购及物流东亚区总裁 陈慧
“我们希望在不过度消耗资源的前提下,帮助顾客实现家居需求和梦想。”宜家采购及物流东亚区总裁陈慧表示,“迈向循环的业务模式对我们至关重要,宜家在努力减少自身运营产生的废弃物的同时,也在探索更多解决方案,将废弃物重新变成宜家价值链中可使用的资源。”
宜家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零售商场每年约产生18000吨的废纸板。一般来说,1吨废纸板经回收处理后,可以产生0.83吨的新产品包装,从而能够避免21棵树被砍伐,节省40吨的用水和600千瓦时的用电。如果对商场产生的废纸板进行回收再利用,可以满足宜家商场目前15%的产品包装需求量。
早在2018年,宜家就发起循环纸板项目,商场的废纸板直接运输到负责供应宜家产品包装的造纸厂,形成废纸板回收闭环。在克服了包括废纸板的地域分散性、垃圾房空间局限性、全新的工作方式等各项挑战。全国30多家宜家商场开始了循环纸板项目。高品质纸板被回收为原材料,保证了宜家产品包装的环保和坚固,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树木的砍伐,形成一个完整闭环。
从设计到售后,循环业务贯穿宜家全价值链
事实上,废纸板循环项目只是宜家推进循环业务模式的缩影之一。对宜家来说,循环业务意味着将原有的“获取、制造、丢弃”的线性模式,调整为重新利用、翻新、再制造和回收的循环模式,从而延长产品和材料的使用寿命。
宜家的这一循环理念,贯穿在产品设计之初。为了全面了解全球回收材料的可用性,宜家设计团队分析了97种材料,并在木材、塑料、纸张、金属和纺织品领域确定了重点材料,优先在这些领域发挥最大的循环能力,如今宜家60%的产品都已基于可再生材料生产。
这款售价仅299元的克尼斯胡特吊灯由竹子做成,使用自然材料进行工业化生产的最大挑战是材质的一致性。传统的做法都会对原材料进行大量地加工、漂白,最终导致对于原材料的利用率极低(因为大部分外观不一致,颜色不均匀的材料都被废弃了)。然而这款产品在设计的初期,就将自然材料的不一致性当成一个优点来看,通过随机地结合深浅不一颜色的竹条进行编制造就了美观的花纹,每盏灯都是独一无二的,最大地体现了手工生产的价值。
用塑料瓶制作的KUNGSBACKA 孔巴卡厨房柜门
全球每年要消耗1000亿个PET瓶,其中1/3会得到回收,但剩余2/3会变成废弃物,或者被直接丢进海里或填埋。对整个地球来说是不可持续的。塑料是石油制品,这种自然资源终有一天会枯竭,而且一个PET瓶子要上千年时间才会分解。宜家与一家供应商共同想出将PET瓶做成塑料薄膜的点子。然后将这种薄膜包裹在由回收木材制成的刨花板外面。最终制成KUNGSBACKA 孔巴卡 厨房柜门,让不少PET瓶重获新生,并延长了其使用寿命。每扇厨房柜门大概要用25只500毫升的PET瓶。
关于为再造再生产而设计,这款售价仅7.9的多玛洒水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完成商品运输后,产品的包装就完成了它的使命,被用户废弃掉了。多玛洒水瓶的瓶身就是采用回收的塑料包装薄膜再造吹塑而成。而且多有的材料均可被回收再利用。
与此同时,宜家还着手打造可循环的价值链。从原材料到生产、运输、销售、服务和返回的整个过程都将被考虑进循环价值链中。比如运输,宜家希望到2030年通过生物柴油、氢能源应用、电动重卡以及多式联运的方式,减少15%的碳排放总量。
与合作伙伴携手,打造循环业务模式
随着循环宜家概念的提出,宜家在其价值链上,向上延伸至供应商、原材料采购,向下扩展至渠道环节和消费者,与更多的合作伙伴和行业平台携手推进循环业务转型。
比如,此次“循环材料之旅”中,宜家携手合作伙伴玖龙纸业和美盈森包装,共同推进废纸板循环,将废物转化为资源,实现全价值链管理。玖龙纸业东莞基地总经理张益安表示:“和宜家合作的初衷是我们了解到宜家在2030年要实现所有原材料可再生、可回收的伟大目标,这与玖龙正不断实践的绿色造纸理念一致,双方一拍即合,希望通过我们的合作实现更多的可持续发展。”
立足中国市场,持续推进“2030循环宜家战略”
目前,中国是除瑞典以外,唯一拥有完整宜家价值链的市场,涉及产品设计、测试、生产、采购、仓储及配送、零售、购物中心、数字创新等各个领域。中国作为宜家全球重点关注的市场之一,也是宜家践行“2030循环宜家战略”的重要根据地。宜家的目标是到2030年,将采用新的循环设计原则设计所有产品,全部使用可再生和回收材料。在发展业务的同时实现气候友好和100%循环经济;为宜家价值链上的每个人创造积极的社会影响。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标签 :
相关网文
一周新闻资讯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