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RSS

中国网圈网| 加入收藏夹 设为首页

热门关键字: 中大博学院企业广州三星行业广东互联网品牌中国浼佷笟

更多
雷格设计
利富塑电
广州东尼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金煌装饰

企业发布

首页 > 企业发布 > 详细内容

徐敬惠:商业保险参与养老财富储备大有可为

2020/7/27 21:02:00 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

导言:7月26日,大家保险集团总经理徐敬惠出席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养老财富储备系列公开讲座”,对于我国养老规划现存问题和个人养老面临的两大风险,徐敬惠认为,储备养老财富可以通过投资不动产、理财产品和商业保险实现,商业保险有望承担更多使命、发挥更大作用。  

  7月26日,大家保险集团总经理徐敬惠出席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养老财富储备系列公开讲座”,对于我国养老规划现存问题和个人养老面临的两大风险,徐敬惠认为,储备养老财富可以通过投资不动产、理财产品和商业保险实现,商业保险有望承担更多使命、发挥更大作用。  

  徐敬惠指出,我国三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现有替代率低于55%的国际警戒线;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参与率低,参与单位不到全国企业法人单位总数的1%;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业务才刚开展试点工作,覆盖人群十分有限。由此造成我国养老金替代率低且有持续下行风险,养老缺口较大。与此同时,个人及家庭面临的两大风险日益突出,一是长寿风险,实际寿命大幅长于预期寿命,财务准备不足以应对寿命延长后的生活支出;二是健康风险,重疾带来的额外支出影响生活质量,现有养老财富储备抵御两类风险的能力受到严峻挑战,三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在比例分布上有待优化。

  徐敬惠认为,我国养老体系严重依赖第一支柱,国际上成熟国家则三支柱均衡发展,这也是国家从战略高度鼓励家庭、个人建立养老财富储备的深层原因。在这一背景下,普通家庭和个人有三种途径储备养老财富:一是投资不动产,通过买房享受房价上涨红利,但在“房住不炒”政策引导和存量房数量增多的情形下,投资收益逐渐下滑;二是购买理财产品,借用基金、股票等金融产品实现财富保值增值,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利率进入下行通道,保持现有收益率将遇到不小挑战;三是投保商业保险,用当下的确定性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调查显示,2017年,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中,保险和养老金约占三分之一,而我国2015年的比例是15%,商业保险在养老财富储备方面大有可为。

  徐敬惠指出,近年来,保险行业已经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升级逐渐参与到家庭和个人储备养老财富的多个途径。在不动产投资领域,保险业推出“以房养老”下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机制设计,全国已有129户参与以房养老保险试点,参与者每月可领取7000元-30000元养老金;在养老产品领域,保险业推出养老年金等长期储蓄型保险产品,兼具储蓄功效并分享投资收益,使受益人在退休后定期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通过“活多久领多久”的产品设计抵御长寿风险;此外,商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通过对寿险、医疗险、健康险等传统高杠杆优势明显的保障产品进行创新升级,抵御健康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

  徐敬惠强调,随着老龄社会到来,人们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养老财富储备主要完成了经济补偿的路径安排,如何将单纯的现金给付转化为高质量、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供给,如何将养老保险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则是保险行业需要深思的课题。大家保险集团已经在这方面开始新的探索,集团于成立一周年之际推出城心养老模式,主打城心养老、诚心服务,位于北京东三环的首厚社区、南二环的友谊社区已经正式运营,通过打通保险产品支付与养老社区服务获取的通道,将保险利益与养老费用自动匹配,使长者在离家近、离医院近、离公园近的养老社区,延续有烟火气息的城市生活。

  在回答网友提问环节,徐敬惠就“购买哪类产品可以更好地实现养老财富储备”“每月花多少钱比较合适”等问题做出解答。对于不同年龄群体的养老规划,徐敬惠建议网友不仅要从自身,更多是要从家庭视角规划未来养老储备,以更好地应对长寿风险和健康风险。

  本次讲座是养老金融 50 人论坛“养老财富储备系列公开讲座”第一讲,接下来将举办银行业专场、保险业专场、基金业专场和信托业专场直播会议。养老金融 50 人论坛成立于 2015 年,成员由政界、学界和业界具有深厚学术功底及重要社会影响力的人士组成,致力于推动我国养老金融事业发展,践行改善民生福祉的社会责任。徐敬惠是养老金融 50 人论坛核心成员,大家保险集团旗下大家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论坛成员机构。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分享到:
[责任编辑:姚小冰]
更多新闻,请关注
中国企业新闻网

标签 :

网客评论

关于我们 | CENN服务 | 对外合作 | 刊登广告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客户服务热线:020-34333079、34333137 传真:020-34333002  举报电话:020-34333002、13925138999(春雷) 举报邮箱:cenn_gd@126.com
版权所有:中国企业新闻网 运营商:广州至高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江燕路353号保利红棉48栋1004

粤ICP备12024738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18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