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大力发展扶贫车间促脱贫
导言:甘肃省人社厅把扶贫车间建设作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脱贫的有效抓手和重要载体,精心谋划,全力推动。截至5月底,全省累计建设扶贫车间2045家,吸纳9.1万劳动力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4万人。
来自人社部网站消息,甘肃省人社厅把扶贫车间建设作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脱贫的有效抓手和重要载体,精心谋划,全力推动。截至5月底,全省累计建设扶贫车间2045家,吸纳9.1万劳动力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4万人。
一是政策激励推动。制定了一次性奖补、贴息贷款、土地厂房租金减免及用水用电补贴等方面的11项优惠政策,同时对扶贫车间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并开展技能培训的,给予培训补助。对扶贫车间吸纳用工按稳定就业3个月、6个月以上分别给予3000、5000元的补贴,对跨省运输原料和成品的扶贫车间给予50%的运输费用补贴。各地结合实际也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扶贫车间发展。甘谷县设立扶贫车间专项担保基金,撬动县内金融机构落实贷款1000万元解决融资难题;通渭县整合村级光伏电站收益及扶贫资金,按照新建厂房不超过20万元、改建厂房不超过5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
二是因地制宜建设。依托特色产业建,定西市着力打造“中国薯都”,扶持建设了以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马铃薯种植加工扶贫车间。依托龙头企业建,甘谷县腾达实业有限公司在天水、临夏、定西、陇南、白银等市14个县区建成以服装加工、麻编类扶贫车间64个,就地吸纳3300余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70%以上。依托资源禀赋建,静宁县界石铺镇美界扶贫车间依托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红色旅游资源,利用野生山毛桃资源优势,制作红军粮、早酥梨、土蜂蜜等农特产品及山毛桃枕头、汽车坐垫、挂件等手工艺品,带动周边妇女就业增收。依托地域文化建,甘南州围绕开发藏民族宗教文化用品,建设临潭县双龙民族工艺铜器加工、夏河县拉卜楞嘉措闹吾民族特需品开发扶贫车间;庄浪县水洛镇吊沟村灯笼制作扶贫车间,依托当地文化,设计各类灯笼种类达26种,实现年产销灯笼30余万盏,吸纳附近劳动力17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26人。依托易地搬迁建,全省现有1731个搬迁安置点建设扶贫车间150个,吸纳就业7036人,其中贫困劳动力3018人。东乡县达板镇凤凰山联合扶贫车间以帽子、服装加工为主导产品,吸纳就业31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0多人,月人均收入达2600元以上。
三是创新模式发展。采取“企业+车间+贫困户”的方式,在人口集中的贫困村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发展“厂房式”扶贫车间。宁县平子镇旭瀚电子厂是东莞市旭华电子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得润电子有限公司的外包加工点,主要为两个公司组装手机、摄像机、冰箱电子元器件及电视机、汽车机内线材,吸纳就业227人。采取“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方式,村集体、农户以生产要素入股分红,发展“合作社式”扶贫车间。舟曲县绿脉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县内多家合作社,成立舟曲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形成了农户种植、合作社收购、企业生产、市场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带动贫困户400余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受益2000多户。采取“企业+订单+贫困户”的方式,发展“居家式”扶贫车间。甘谷县雅路人麻鞋扶贫车间建立“巧手点”,在对贫困妇女培训后,统一提供麻线、钩针、鞋面等材料,由妇女居家制作麻鞋半成品后自行送回,目前有500多名农村妇女实现了足不出户就业。此外,各地顺应市场规律,根据生产实际,积极发展“互联网+”、季节性扶贫车间等,形成了多领域、多业态、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四是加强规范管理。严格规范认定授牌,做到统一标识、统一编号、统一制度、统一管理和统一服务。加强扶贫车间工作指导,引导建立员工考勤、工资发放、质量监管等制度。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省应急管理厅、省妇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扶贫车间党员妇女组织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通知》,建组织、抓管理、保安全、促生产。建立完善扶贫车间退出机制,对带贫能力弱、经营管理不善的扶贫车间稳妥有序退出。
五是强化服务保障。发挥乡村劳务工作机构、驻村帮扶力量作用,大力宣传、鼓励引导贫困劳动力到扶贫车间务工。落实培训补贴政策,鼓励扶贫车间开展员工基本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培育熟练工人。临夏县土桥镇布鞋加工培训基地扶贫车间对全县有意愿从事布鞋加工的贫困群众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宁县彩霞香包扶贫车间与县妇联联合为贫困妇女开展香包制作培训。打造扶贫车间特色品牌,充分吸纳带动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积石山县特利强雨具有限公司在张巴村等7个村建设雨具扶贫车间,带动409名贫困户实现产业脱贫。
标签 :
相关网文
一周新闻资讯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