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益访谈资深科学家吴松刚:大益微生物制茶的方向很对
导言:工业微生物发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首席科学家、工业微生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首席科学家,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
工业微生物发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首席科学家、工业微生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首席科学家,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
主持了1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两项国家“863”科技项目、2项国家火炬高新技术项目、6项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项省火炬高新技术项目,主编吴松刚教授论文选集、工业微生物育种学、微生物工程。
长期从事工业微生物育种的工程化与产业化,包括灰黄霉素、金霉素、脂肪酶、辅酶Q10、DHA、虫草及多种特种氨基酸等,5项科技成果达世界领先水平,9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项,致力于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累积创产值达116.3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生物资源,是自然界恩赐人类宝贵的财富,面对这个巨大宝藏,我们必须做到两点:第一,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第二,最大限度的、科学的利用生物资源。
对于生物资源提取及其应用,已经在科研战线奋斗了数十年的吴松刚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信心。
生物资源利用的关键是什么?吴松刚认为,归根结底是生物资源的“提取”,提取的技术创新、工艺优化,很大程度决定了资源利用的效果。而与茶相关的生物资源提取,正是他目前研究和实践的重点。
18岁进入中国茶叶公司福建分公司,最近两年又开始投入茶的微生物提取与应用。这位科学家兴奋的形容自己在茶领域“既是老兵又是新兵”。
“我和福建仙洋洋合作,利用茶渣来做,通过工业微生物发酵技术提高茶渣的利用率和附加值。”在吴松刚看来,这便是从微生物角度出发的茶的技术创新。“我们会对茶渣中特异性功能的微生物进行筛选。一来,利用茶渣作为微生物培养基进行生产;二来,通过菌酶系统实现茶渣中有效成分的转化。”
数量可观的茶渣废料中往往留存着如茶多酚、茶蛋白等营养成分,吴松刚和他的团队做的就是通过工业微生物发酵技术进行成分筛选,进而将茶渣转化为生物发酵饲料,成为代替性的非粮饲料,甚至以此提高养殖动物(如禽类、牲畜、海产等)的生长性能。目前,这一实践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发展。
“我觉得他们做的很好。”提及大益集团微生物研发中心及其利用第三代智能发酵技术研发的产品“益原素”时,吴松刚从专业角度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个方向很对”。他表示,“普洱茶本身作为发酵茶,微生物的筛选、转化非常重要,借用技术帮助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发挥活性,就有了两个作用,一是提高营养价值,二是口感风味提升。”
尽管过去很少接触普洱茶,吴松刚仍然对大益在茶叶微生物利用领域的努力印象深刻。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正如他的团队在福建进行工业微生物发酵技术实践,大益也正在云南一步步展开普洱茶微生物资源利用的新尝试。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标签 :
相关网文
一周新闻资讯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