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微小的贡献”,KuWeather将短临预报准确率提升了5%
导言:通过不断的创新,专业的商业气象服务商 KuWeather 终于对短临降水预报做出了“一点微小的贡献”。从2017年多雨月份的实践结果来看,KuWeather 将短临降水预报准确率较同行业提高了5%。
通过不断的创新,专业的商业气象服务商 KuWeather 终于对短临降水预报做出了“一点微小的贡献”。从2017年多雨月份的实践结果来看,KuWeather 将短临降水预报准确率较同行业提高了5%。
短临降水预报,是在2小时内对任一经纬度点上进行逐分钟的精确降水预报。不仅要预报出每分钟上这个位置会不会有雨,而且要较准确的预报出雨强(也就是未来每分钟的雨有多大)。那这难度有多大呢?
不难。
但是也难。
从无到有,一点不难。我国200多部降水雷达每6分钟进行实时反射率因子资料上传,通过质控、坐标转换,最后建立融合系统,完成全国范围的组网拼图。
现在得到这张雷达图,每六分钟就会更新。那么首先,图中的像素是存在着与降水的函数关系的;其次,有了连续几张图之后我们是可以推断这些回波图像会怎么移动的。按照假想的情形,接下来我们先预测出来未来2小时内任意时刻拼图的形状,然后使用函数算出任意一点的降水,得到其所有的短临降水序列,再用代码做好前端展示就完成了。
看完这里,是不是觉得短临降水很好做?
如果你真这么觉得,请自行搜索Dunning-Kruger Effect。
“The Foole doth thinke he is wise, but the wiseman knowes himselfe to be a Foole”
看上去简单的东西实践起来往往最为复杂。就短临而言,两个关键步骤是去噪和外推。去噪保证在组网拼图时获得的图像是尽量无偏差的,而外推技术直接决定了我们对未来的图像形状预测是不是靠谱。
对于前者,图像处理领域里已经有许多深度学习算法可实现像素级分类,处理起来并不复杂。而后者,直接将市面上所有的短临降水预报服务在准确率上分出了高下。
想象一下:当回波运动为非刚性变形运动时,(翻译成白话:一朵云不仅仅会原样不动的遛哒,更要命的是它要旋转、要变形、要飘散、要消失、还要合体),算法们还能不能合理的外推?
粗略来看。传统光流法对预报时刻的瞬时流场估计准确度较低,更是无法估计突然出现或者消散的回波;卷积LSTM(ConvLSTM)网络虽然优于光流法,但是其卷积递归结构为时空恒定,但是运动过程产生的时空关系是非恒定的。
没有无破绽的武功,看起来要继续前行的话,似乎无路可走了。
但是创新势在必行,KuWeather 决定融各门派之所长。
恰好KuWeather 人工智能团队有三类人:搞气象的、搞数学的和搞深度学习的。他们在一艘小船上,碰撞出了新的短临降水预报方法的可能。于是从传统光流出发,充分利用数值预报,嵌套一层深度网络后使用完整雷达回波运动方程,历经多次试验调优,终于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专利的短临预报算法。
这种创新回馈给了我们足够的惊喜。从2017年多雨月份的实践结果来看,实现了比同行5%左右的准确率提高。KuWeather 切实做出了“一点微小的贡献”。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标签 :
相关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