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全谈环保式发展 或破当下雾霾之困
2016/12/23 15:33:00 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
导言:入冬以来,中国许多地方出现大范围的雾霾天气,PM2.5大大超标,其中以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最为严重。大气污染比非典可怕得多,非典可以隔离,但是大气污染任何人都跑不掉。而对于环境的治理,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层面的规划、指导和监管,企业发展方式和个人生活习惯,也是重要的因素。
入冬以来,中国许多地方出现大范围的雾霾天气,PM2.5大大超标,其中以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最为严重。大气污染比非典可怕得多,非典可以隔离,但是大气污染任何人都跑不掉。而对于环境的治理,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层面的规划、指导和监管,企业发展方式和个人生活习惯,也是重要的因素。
在刚刚结束的“2016亿邦未来零售大会”上,全棉时代总经理李建全以匠心精神为题,分享了企业的发展观,用一朵棉花开创一个品类、一个品牌,并且用7年从0做到了16亿。可以说,全棉时代引领的不仅是一种新型的舒适、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更是顺应了社会的一种发展需求。在“效率优先”为战略指引的中国式发展模式下,全棉时代质量优先于利润,品牌优先于速度,社会价值优先于企业价值的发展原则和对环保事业的执着坚守,更加显得难能可贵,也让这家企业真正地走进了消费者心中。
李建全谈到,“全棉时代2010年1月1日正式对外营业,到今年16亿的发展,感谢我们的用户。我们不担心用户的回购率问题,只担心第一次的购买体验,只要用户有了体验,我相信一定会坚持下去,原因在哪里?我们抓住的应该是一个真正的社会的一种发展方向。过去说深圳和广州有雾霾你不敢相信,但是今天深圳、广州同样有雾霾,更不用说北方。雾霾的严重除了穹顶之下的煤和油之外,还有很多现实的问题存在,比如化纤,化纤在一个历史阶段解决我们的衣食住行,尤其在穿衣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今天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是不是要回归天然的东西?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没有化纤,市场不完整,但是不能把祖先留给我们最好的东西忽视掉了。全世界80%的化纤在中国生产,产能3500万吨,是全世界的80%。纸张,每年以9%-10%的速度在增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纸张消费国,餐饮用纸、生活用纸,2014年达到了700万吨,2015年达到750万吨,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750万吨相当于7个神农架森林,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求,认为纸张好用,大家都不爱惜树木了,这也导致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环境。”
有这么一种机会可以改变,哪怕只是从小小的生活习惯开始,从多使用棉制品开始。正如李建全所讲,全棉时代就是做棉花生意,把一朵棉花做到极致,为什么选择棉花?如果说作为匠心也好、专注也好,环保的发展观也好,我们总结棉花有十大优点。
棉花是历史最悠久的纤维,有着7000年的历史,相比其他很多需要加工的天然纤维,棉花不需要任何的化学加工程序,直接可以纺纱织布,供人们穿着;棉花具有多孔与中空的结构,自然含水率8%,带来最佳的透气性、保暖性、舒适性;棉花天生抗虫、抗病害能力强,农药残留少,因此也最安全。另外,棉花耐旱、耐盐碱。以棉生产量400万吨的新疆来讲,如果没有棉花,土地沙漠化非常快,新疆水资源匮乏,棉花照样可以很好生长,并且保持水土不流失、保证土壤的可持续,而蔬菜、小麦都做不到;棉花还是可持续、可再生的纤维。棉制品用弃后埋在土壤里,三个月内即可自然降解,变成有机肥料,整个过程没有任何伤害。棉花生长过程还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大量氧气,棉花一年能够消耗750万辆大卡车的尾气排放量,因此也最环保,最具社会价值。棉花的一生充满了正能量,用的棉花产品越多意味着给这个社会产生的正能量也就越多。
李建全还谈到“可是,棉花大家都做,全棉时代怎么才有新的突破?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如何把它的优点放大,而让消费者接受?这是我们的追求。全棉时代前4年每年亏损几千万,你做一个纤维、做一个品类,然后推广出去,要坚持,更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发展观,我们始终坚持三大核心价值,全棉时代之所以能够生存,有一个公司是它的支持者,就是母公司稳健医疗。其中的研发、研究都是稳健医疗来做的。我们之所以能够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就是因为我们用医疗的标准去做产品,同时坚持全棉理念,坚守品质基因。”
很多企业都有梦想,希望快速地做大做强,希望带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全棉时代要打造的却是一个慢工出细活、充满正能量的国民品牌,希望通过一朵棉花引领棉这个品类的潮流,让更多的人喜欢棉,让更多的人使用棉,慢慢改变消费习惯以后,棉花种植越来越多了,水土保护越来越好,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同时通过全棉时代在产品上的极致追求,做成像华为一样令人骄傲的中国品牌,让中国人买手机除了苹果之外同样可以选择华为,全棉时代的目标也是这样,只要国人一想到买棉制品,全棉时代是首选,这就对了。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相关网文
一周新闻资讯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