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2小时”拿下双十一 多点+物美双十二要啃生鲜
2016/11/30 13:20:40 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
导言:在最近的两年里,一边是不断有生鲜电商品牌拿到巨量融资进场,一边却是美味七七等创业品牌接连倒下,换血般大起大落背后的现实是,想要在渗透率不足2%的生鲜电商市场树立江湖地位似乎并不容易。
生鲜电商行业正成为新的风口。
在最近的两年里,一边是不断有生鲜电商品牌拿到巨量融资进场,一边却是美味七七等创业品牌接连倒下,换血般大起大落背后的现实是,想要在渗透率不足2%的生鲜电商市场树立江湖地位似乎并不容易。
在今年双十一,多点Dmall以“2小时送达”的服务、94.49%的妥投率杀出重围,一举划定商超电商平台新高度,如今这匹黑马也重新发力生鲜市场,11月30日,多点以生鲜专场拉开双十二营销大幕,继续喊出“2小时见”口号,这又将掀起生鲜电商行业多大的波澜?
双十二生鲜打头阵
双十一用“2小时送达”证明了自己的江湖地位之后,多点在日前又点燃新一轮战火,这次它把重点放在了自己的起家行当生鲜上。
日前,在多点APP上挂出的一则关于双十二的消息引发生鲜行业关注。消息显示,为预热今年的双十二,多点提前启动大狂欢,从11月30日起,推出了一波惠夺先机的优惠活动,其中生鲜打头阵,作为第一个分会场在11月30日到12月1日拉开帷幕。
据悉,多点推出了“1元储冬”的优惠活动,众多生鲜产品1块钱就能买到,真正让利于用户。除此之外,这一双十二年终优惠盛典将一直持续到双十二当天,还陆续有粮油、奶饮酒水、百货等分会场推出相关优惠活动。
成立于2015年4月1日的多点Dmall是一家线上线下一体化全渠道零售平台,品类覆盖生鲜日百等日常消费品,依托与本地大型商超的深度结合,提供高品质、低价格、2小时送达的优质服务。作为电商行业新贵,多点低调启动双十二生鲜营销活动为何会引发行业高度关注?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原因就在于多点强调的“2小时送达”服务已远远将同行甩于身后,将生鲜行业的配送标准一再拉高,由于采用的是与物美等本地商超深度捆绑的商业模式,可以提供更丰富品类的生鲜产品以及更快速的配送服务,这让同行颇感压力。
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期间,多点自11月10日晚上8点开启的巅峰盛惠,截至11日15点,多点订单妥投率已经高达94.49%,让用户在双十一当天享受到了“凌晨下单清晨收货”的优质购物体验。
可以说,在生鲜电商圈子中,多点正以名副其实龙头企业的姿态成为正面发展的典型样本。根据易观千帆最新榜单,基于9月移动应用大数据筛选了上百款电商类APP,涵盖综合、特卖、跨境、母婴、生鲜等五大电商细分领域,揭晓了各路电商大战前的TOP100大榜单。以生鲜电商起家的多点,排在了整份榜单的第40位,力压京东到家、中粮我买网等同行。
为什么要啃生鲜硬骨头
在消费升级刺激下,随着消费者对于生鲜产品网购的需求愈发旺盛,生鲜电商作为新的电商风口,吸引了包括多点在内的众多行业巨头和资本一头扎进这个超级蓝海。
11月28日,易果生鲜正式对外宣布完成C+轮融资,这是易果生鲜今年继3月获得阿里巴巴集团和KKR集团C轮融资以来的第二笔融资。据悉,2016年易果生鲜总融资金额超过5亿美元。
而这只是其中一个案例。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包括本来生活、天天果园每日优鲜等平台在内的多家生鲜电商都获得了融资。然而,需要看到的是,一边是拿到巨量融资,一边却是不少生鲜电商品牌接连倒下,为何生鲜电商成长之路如此坎坷?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生鲜电商不好做,主要因为经营的产品并非标准化商品,要保证生鲜产品尽快送达用户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物流以及产品保鲜问题,这就需要电商平台具有高水准的供应链管理水平,这可以说是制约平台发展的最大痛点。
那么,既然生鲜电商是快难啃的硬骨头,为何仍有企业前仆后继?
市场空间巨大成为最主要诱因。调研机构尼尔森数据显示,中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2018年有望超过15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0%。
除此之外,另据该机构2015年发布的《中国生鲜电商白皮书》中指出,中国的生鲜电商还是一块未经有效开垦的处女地,目前中国的生鲜电商渗透率仅1%-2%。
业内分析人士介绍,相比服装等品类30%的电商渗透率,生鲜电商2%的渗透率意味着客户需求并没有很好地被满足,所以生鲜电商就成为众多电商同行以及资本追捧的对象。
不过,在上述业内分析人士看来,生鲜是电商行业的硬骨头,损耗大、成本高,对物流配送要求更高。行业巨头与资本之所以云集,并不能简单认为是由于庞大的市场容量,更在于拿下这一市场背后的意义,那就是谁啃下了生鲜,谁就最有可能成为电商行业的王者。
显然,多点双十二之所以选择攻打生鲜,其背后的深意不言自明。
“以双十一的成绩来看,‘多点+物美’的新零售模式已经证明了不俗的战斗力,未来,这一组合很有可能与阿苏联盟、京沃联盟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成为王座的角逐者之一。”业内人士分析称。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相关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