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RSS

中国网圈网| 加入收藏夹 设为首页

热门关键字: 国企创新产业央企创业乡村振兴大数据大湾区天业天辰

御美养生美容
利富塑电
广州东尼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金煌装饰

美容健康

首页 > 行业资讯 > 美容健康 > 详细内容

双靶头对头:信达生物全球首创抗VEGF-补体双靶融合蛋白依莫芙普(IBI302)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II期临床研究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

2025/5/7 11:15:45 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

导言:近日,信达生物制药集团宣布其研发的重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和人补体受体1(CR1)融合蛋白依莫芙普注射液(研发代号:IBI302)的一项II期临床研究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

  近日,信达生物制药集团宣布其研发的重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和人补体受体1(CR1)融合蛋白依莫芙普注射液(研发代号:IBI302)的一项II期临床研究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

  本研究是一项在糖尿病黄斑水肿(DME)受试者中进行的随机、双盲、多中心、活性对照的II期临床研究(NCT06908876),旨在评估玻璃体腔注射IBI302在DME受试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本试验计划入组150例受试者,按1:1:1比例随机分配至IBI302 4 mg组、IBI302 8 mg组和法瑞西单抗(抗VEGF/ANG-2双抗)6 mg组。主要终点为第16周时研究眼最佳矫正视力字母数 (BCVA) 较基线的改变。

  DME已成为中国糖尿病人群中出现视力损害的最主要原因:据统计,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超过1.4亿,其中约三分之一患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1];DR患者中,DME患病率为7%~14%,预计中国DME患者约在400~500万。

  DME发病机制复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炎症介质表达上调介导的微血管损害是DME发生和疾病进展的主要原因[2]。此外,补体活化也参与了DME的发生发展,主要通过细胞溶解、调理作用和介导促炎微环境等破坏神经血管单元,造成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神经变性及黄斑水肿等[3]。目前,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或者糖皮质激素是DME治疗的重要手段,可有效改善视网膜水肿,提高视力,但是频繁玻璃体腔注射(每4~8周一次)存在患者依从性较差的问题,同时会引起白内障、眼压升高等并发症的风险,长期治疗视力获益亦难以达到预期[4],[5]。

  近年来新型药物如以法瑞西单抗为代表的双特异性抗体进入市场后,极大的提升了治疗标准,并显著拉长升了治疗间隔,法瑞西单抗代表了全球目前DME最高的治疗标准。

  依莫芙普作为全球首个靶向VEGF和补体的双特异性融合蛋白,可以同时抑制VEGF介导的血管新生、血管渗漏和补体不同途径活化介导的炎症反应。目前,依莫芙普已在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DME患者中开展多项临床研究,其中高剂量(8 mg)依莫芙普展现出改善视力和视网膜水肿的显著疗效,同时长给药间隔潜力凸显(最长可达12~16周),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该研究的主要研究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眼科中心主任孙晓东教授表示:"DME是中国常见的眼底疾病之一,影响人口可达400~500万;随着我国老龄化加重和糖尿病患病率的持续走高,DME已经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群众的疾病之一,给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DME一线治疗药物是抗VEGF药物,但仍存在巨大的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其治疗过程存在频繁注射、长期疗效衰减、部分患者疗效欠佳等问题,给广大患者带来诸多不便和经济负担。作为全球首创的抗VEGF-补体双靶点药物,依莫芙普在DME患者中已完成的临床I期研究中安全性良好,明显改善视力和黄斑水肿,并具有长间隔给药的潜力,这给研究者带来了很大的信心。依莫芙普在DME患者中的II期临床研究将进一步探索其疗效和安全性,期待该研究取得成功,为广大DME患者提供全新的治疗方案。"

  信达生物制药集团临床开发高级副总裁钱镭博士表示:"依莫芙普是信达生物拥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的抗VEGF-补体双靶点分子。本研究中,依莫芙普将挑战本领域全球当前最高的治疗标准,本研究也是全球第一个双靶点创新药物之间的对决,以法瑞西单抗为阳性对照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我期待并非常有信心本研究能取得成功,为III期研究提供支持,争取早日为医生提供更多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造福更多患者。"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底病学组. 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22年).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3;39(02):99-124.

  [2] Kusuhara S, Fukushima Y, Ogura S, Inoue N, Uemura A. Pathophysiology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The Old and the New. Diabetes Metab J. 2018;42(5):364-376.

  [3] Jiang F, Lei C, Chen Y, Zhou N, Zhang M. The complement system and diabetic retinopathy. Surv Ophthalmol. 2024;69(4):575-584.

  [4] Ehlken C, Ziemssen F, Eter N,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non-adherence and non-persistence in intravitreal treatment. 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 2020;258(10):2077-2090.

  [5] Ciulla TA, Bracha P, Pollack J, Williams DF. Real-world Outcomes of 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Therapy in Diabetic Macular Edema in the United States. Ophthalmol Retina. 2018;2(12):1179-1187.

  [6] Tan GS, Cheung N, Simó R, et al. Diabetic macular oedema.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7, 5(2): 143-155.



  消息来源:信达生物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分享到:
[责任编辑:姚小冰]
更多新闻,请关注
中国企业新闻网

标签 :

网客评论


客户服务热线:020-34333079、34333137 举报电话:020-34333002 投稿邮箱:cenn_gd@126.com
版权所有:企业网讯 运营商:广州至高点网络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江燕路353号保利红棉48栋1004

粤ICP备12024738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18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