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话题
网站首页 财经 港澳直通 品牌中国 行业 企业纵深 新闻调查 企业发布 新闻联播 专题 热点话题 图片新闻
谭正平: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之“未来社区”
发表时间:2024/11/20 11:12:36 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
查看原图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一、什么是“未来社区”

  未来社区是浙江省首批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为“浙江省首批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名单”之一。2022年5月27日,浙江省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工作推进会正式公布了“浙江省首批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名单”,其中有28个未来社区、36个未来乡村、17个城乡风貌样板区。

  未来社区是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维价值坐标,以和睦共治、绿色集约、智慧共享为内涵特征,突出高品质生活主轴,构建以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等九大场景创新为重点的集成系统,打造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1.包括“三大内涵”

  (1)新空间:物理社区与数字孪生社区的共同体。从现实层面来看,未来社区遵循集成配置原理,促使居住功能与娱乐、办公等其它功能结合,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需求。其一,从便捷的生活空间出发,未来社区在家居、医疗等基础设施中嵌入了物联网技术,以便远程控制水、电、气等设备,从而实现智能家居、智慧医疗等智慧化社区管理。其二,从高效的生产空间出发,未来社区打破了传统的社区工作方式,其采用大屏幕监督系统协助办公,直观准确地掌握社区治理的全部信息。其三,从共享的生态空间出发,以大数据技术推动社区治理数据的汇聚和传输,构建出未来社区治理的数据库。

  (2)新服务:未来社区为实现公共服务的高质量供给,围绕居民需求提供了集成化、差异化、全周期的社区服务。其一,就提供集成化社区服务而言,未来社区的建设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来集成设计社区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功能设施,从而推动了碎片化社区服务的融合发展。其二,就提供差异化社区服务而言,未来社区为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收入的社区居民提供差异化服务。其三,就提供全周期社区服务而言,未来社区致力于为处在婴幼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不同阶段的人群,提供该阶段必需的服务活动。

  (3)新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区治理具有复杂性特点,传统的治理方式难以解决日益复杂的社区问题。其一,未来社区倡导积极共建。在尊重广大主体的参与权等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塑造多元主体的公共精神,引导其主动参与社区治理,进而打造出积极理性的建设共同体。其二,未来社区主张协作共治。共治强调吸引社区居民等更多主体的参与,共同探索出未来社区治理的有利因素,进而打造出力量制衡的治理共同体。其三,未来社区宣扬公平共享。任何人都不应该被排除在利益分享范围之外,未来社区的治理应当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打造出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2.包括“九大场景”

  (1)未来邻里场景:营造特色邻里文化,突出社区即城市文化公园的定位,以城市乡愁记忆和社区历史文脉为基础,以和合文化为引领,坚持人文多样性、包容性和差异性,营造承载民俗节庆、文艺表演、亲子互动等活动的邻里交往空间。构建邻里贡献积分机制,弘扬诚信守约、共享互助、公益环保社区精神,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构建服务换积分、积分换服务激励机制。打造邻里互助生活共同体,制定邻里公约,建立邻里社群,发挥居家办公人员、自由职业者、志愿者及退休专业人员等群体的特长优势,为居民提供放心安全的服务,形成远亲不如近邻的邻里氛围。

  (2)未来教育场景:高质量配置托儿服务设施,重点发展普惠性公办托育机构,探索临时看护、家庭式托育等多元化模式,强化专业托育员培训和监管体系建设,实现3岁以下幼儿托育全覆盖。提升扩容幼小服务设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打造“名师名校在身边”青少年教育平台,围绕3-15岁年龄段教育需求,打造社区青少年线上线下联动的学习交流平台,打通优质教育资源进社区的渠道,集成素质拓展、兴趣活动等多种类型教育服务。搭建“人人为师”共享学习平台,建设社区邻里共享学堂、共享图书馆等,探索建立社区全民互动的知识技能共享交流机制,丰富教育培训内涵,倡导终身学习新风尚。

  (3)未来健康场景:促进基本健康服务全覆盖,围绕实现全民康养目标,建立全生命周期健康电子档案系统,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推广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应用,探索社区健康管理线上到线下(O2O)模式,促进健康大数据互联共享。创新社区健身服务模式,科学配置智能健身绿道、共享健身仓、虛拟健身设备等运动设施。加强社区保健管理,普及营养膳食、保健理疗等养生知识。促进居家养老助残服务全覆盖,创新多元化适老住宅、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嵌入式养老机构、老年之家等场所配置,支持“互联网+护理服务”等模式应用。构建名医名院零距离服务机制,探索城市医院与社区医院。合作合营,通过远程诊疗、人工智能(AI)诊断等方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普惠共享。

  (4)未来创业场景:搭建社区“双创”空间,结合地方主导产业培育,按照数字经济、文化创意等领域特色创业需求,配置孵化用房、共享办公、家居办公(SOHO)等“双创”空间,配套共享厨房、共享餐厅、共享书吧、共享健身房等生活空间,营造社区创新创业良好生态。激发共享经济潜能,依托社区智慧平台,形成共享服务需求与供给零距离对接场景,促进社区资源、技能、知识等全面共享。健全特色人才落户机制,推出多类型人才公寓,采用定对象、限价格等方式,建立利于招才引智的出售出租政策机制,吸引更多特色人才安家落户,打造各类特色人才社区。

  (5)未来建筑场景:推广集约高效公共交通导向开发(TOD)布局模式,围绕公交枢纽和轨道交通站点,形成大疏大密布局模式,探索容积率弹性管理机制,推动地上地下空间高强度复合开发,统筹做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衔接。打造绿色宜居宜业空间,促进空间集约利用和功能集成,探索弹性功能组合空间模式,优化青年创业公寓、新型养老公寓等配比,推广智慧家居系统应用。建设个性化、泛在化绿色公共空间,依托阳台绿槽、社区公园、屋顶花园等,提高立体复合绿化率,完善配备服务设施,打造艺术与风貌交融未来建筑场景。搭建数字化规划建设管理平台,构建社区信息模型(CIM) 平台,实现规划、设计、建设全流程数字化,建立数字社区基底。应用推广装配式建筑、室内装修工业化集成技术。

  (6) 未来交通场景:突出差异化、多样化、全过程,构建“5、10、30分钟出行圈”。以车实现5分钟取停为目标,统筹车位资源,创新车位共享停车管理机制,推广应用自动导引设备( AGV )等智能停车技术。完善社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供给,预留车路协同建设条件,为5G环境自动驾驶和智能交通运行留白空间。以人实现10分钟到达对外交通站点为目标,创新街区道路分级、慢行交通便利化设计,倡导居民低碳出行,通过信息服务实现一键导航、交通无缝衔接,打造居民便捷交通站点出行圈。以物实现30分钟配送入户为目标,运用智慧数据技术,集成社区快递、零售及餐饮配送,打造“社区——家庭 ”智慧物流服务集成系统。

  (7)未来低碳场景:打造多能协同低碳能源体系,构建社区综合能源系统,创新能源互联网、微电网技术利用,推广近零能耗建筑,建设“光伏建筑一体化+储能 ”的供电系统、“热泵+蓄冷储热”的集中供热(冷)系统,优化社区智慧电网、气网、水网和热网布局,实现零碳能源利用比例倍增。构建分类分级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打造海绵社区和节水社区,推进雨水和中水资源化利用。完善社区垃圾分类体系,提升垃圾收运系统功能,促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打造花园式无废社区。创新互利共赢模式,引进一体化开发、投资、建设和运营的综合能源服务商,搭建综合能源智慧服务平台,实现投资者、用户和开发商互利共赢,有效降低能源使用成本。

  (8)未来服务场景:推广“平台+管家”物业服务模式,依托社区智慧平台,按照居民基本物业服务免费和增值服务收费的原则,合理确定供物业经营用房占比,统筹收支平衡。建立便民惠民社区商业服务圈,完善现代供应服务管理,创新社区商业供给和遴选培育机制,以多层次、高性价比为主要标准,精选各类商业和服务配套最优质供应商并在社区推广,结合020模式应用,支持其做大做强,努力催生一批本土品牌。建设无盲区安全防护网,围绕社区治安,构建设界、控格、守点、联户多层防护网,应用人脸识别等技术,推广数字身份识别管理。围绕社区消防和安全生产,应用智能互联技术,实现零延时数字预警和应急救援。

  (9)未来治理场景: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的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党建带群建制度,健全民意表达、志愿参与、协商议事等机制,推动党的领导更好嵌入基层治理实践,引领基层各类组织、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采用居民志愿参与的自治方式,构建社区基金会、社区议事会、社区客厅等自治载体和空间,激发多方主体广泛参与社区治理。推行社区闭环管理和贡献积分制,形成社区民情信息库,推举有声望、贡献积分高的居民作为代表共同管理社区事务。搭建数字化精益管理平台,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和“浙政钉”平台,促进“基层治理四平台”的融合优化提升,梳理社区各项任务,强化基层事务统筹管理、流程优化再造、数据智能服务,有效推进基层服务与治理现代化。

  二、如何建设“未来社区”

  1.工作程序

  未来社区建设工作一般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1)发布申报通知;

  (2)编制申报方案;

  (3)申报方案评审;

  (4)确定试点建设名单;

  (5)编制实施方案;

  (6)实施方案评审;

  (7)土地“带方案”公开出让;

  (8)签订建设协议;

  (9)实施推进;

  (10)试运营;

  (11)评估考核与命名。

  2.方案编制

  (1)申报改造更新类试点的,应明确回迁安置居民数、计划引进人才数两项综合指标及测算依据;申报规划新建类试点的,应明确计划引进人才数此项综合指标及测算依据。

  (2)对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九大场景开展初步策划,明确各场景的目标愿景、功能业态、设施配置标准、机制创新举措、组织方式等内容,并形成九大场景集成策划方案。

  (3)申报方案中规划技术指标应符合地块详细规划要求或能够通过调整详细规划得到落实。

  (4)提出建设期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方案和成本回收方案,提出运营期财务收支方案。建设期和运营期均应实现资金平衡。

  (5)申报改造更新类试点的,应提出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征拆安置初步方案和保障措施。

  (6)根据不同的用地主体,提出相应的土地供应方案并明确计划建设工期。

  3.评估重点

  (1)方案总体情况,包括试点性质与未来社区政策导向符合度,相关政策要求贯彻落实情况及方案总体前瞻性、科学性、可行性、特色性;

  (2)综合指标情况,与申报方案提出的综合指标的衔接度;

  (3)建设运营资金平衡情况,包括总体平衡情况、分项费用设置、计算方法合理性;

  (4)三化九场景落实情况,包括约束性指标的落实性、数字化方案的完整性;

  (5)特色亮点展示情况,包括方案特色的鲜明度、模式创新的示范性等;

  (6)建设工期安排合理性。

  4.建设要求

  按照“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通过程序简化、标准化流程再造,将编制未来社区建设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及土地收储、控制性详规调整和土地出让等工作集成,加快建立试点项目绿色通道。

  引导优质国资、民资、外资投入未来社区建设运营、管理服务,鼓励优先采取“项目全过程咨询+工程总承包”管理服务方式。原则上要求规划新建类2年左右完成试点建设,改造更新类可放宽至3年左右。

  (1)坚持需求导向。不搞“九场景”的生搬硬套、不搞“33项指标”的机械教条,而是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坚持共性+个性、标配+选配,做精做亮优势场景,抓好核心需求、个性指标落地见效。因地制宜做好各个社区各类人群的需求调研,从各个龄段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梳理需求清单、场景清单、服务清单,积极打造未来邻里、未来教育、未来健康、未来服务、未来治理等“标配”场景。在此基础上,针对老幼群体、残疾人群体等重点人群,需落实完善相应的养老、托幼、残疾人服务等公共服务空间与设施,有效整合社区及周边空地、荒地、政府公共用房等空间资源,加快社区范围内公共服务均等普及,努力实现社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均衡、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做到软硬兼施、见物见人、有形有神。

  (2)积极引导社群参与。发掘“自燃型”居民,扩大“助燃型”群体,减少“阻燃型”行为,引导居民“以社区为家、在社区当家”,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参与运营,切实把社区营造成共建共创共享、共治共生共荣的幸福美好家园。

  (3)加强长效运营。新建类落实运营前置,将运营思维整体贯穿到规划、设计、建设全过程,为公共服务植入充分预留物理空间,抓好公共服务分级配置提升,确保场景之间相互打通融合。旧改类促进物业运营管理水平提升,增强居民获得感。

  (4)培育城市综合服务运营商。积极引进专业机构,围绕总承包式综合运营服务和单项优质服务,培育一批城市综合服务运营商,实现未来社区整体生态营造。,发展壮大未来社区产业联盟和运营商名录,统分结合、对号入座,加强供需对接和信息共享。

  (5)加强技术培训指导。省市县专班将进一步加强配套服务,开展专题培训,加强优质资源整合,服务好,提炼好,打造好未来社区样板。

  5.资金筹措

  (1)积极争取相关国家补助资金,科学引导各类专项资金补助等优惠政策优先向试点项目倾斜。财政出资,联合其他主体共同组建未来社区建设投资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和支持未来社区建设。对试点成效突出的县(市、区),财政予以奖励并适当向加快发展地区倾斜。除国家和省另有规定外,改造更新类试点项目对应土地出让收益,剔除上缴国家部分,其余全部用于支持试点项目建设,保障资金总体平衡,切实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2)按照市场化可持续原则,综合运用宏观审慎管理,采用窗口指导和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给予信贷支持。积极引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参与未来社区试点建设。引导基金、保险资金、上市公司资金及其他社会资金参与未来社区试点项目管理运营,试点项目建设盈余资金按一定比例纳入社区运营基金。鼓励给予试点社区实施主体房屋预售、按揭贷款等政策支持。(综合汇编)


客户服务热线:020-34333079、34333137 举报电话:020-34333002 投稿邮箱:cenn_gd@126.com
版权所有:企业网讯 运营商:广州至高点网络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江燕路353号保利红棉48栋1004

粤ICP备12024738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18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