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岁月镌刻荣光,奋斗成就梦想。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从一穷二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资央企筚路蓝缕、砥砺奋进,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引领科技创新、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取得了骄人成就。国资委网站推出“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系列报道,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敬请关注。
新兴际华集团的前身,是由78家军需企事业单位整编重组脱钩而来,这些军需企业大都是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军需工厂。
新兴际华集团自诞生之日起,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听从党的召唤、服从党的指挥,“军需精神”是新兴际华集团几代人在艰苦卓绝奋斗中的宝贵沉淀。
从1928年我党我军建立第一个军需工厂开始,工人们背着缝纫机跟随党和红军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支援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维护国家主权、保持边疆稳定等重要历史关头,在圆满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各项紧急保障任务、应急救援任务中,发展了“军需精神”。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军需工厂全力赶制志愿军棉大衣等紧急任务。朝鲜地区天寒地冻,军需工厂提出:“坚决保证志愿军穿上棉衣过冬”的战斗口号。
军需工厂流水作业
当时,所有工厂干群齐上阵,车间和厂房大院都成了战场,机器不停地转,宣传喇叭不停地响,工人们吃在机旁,睡在机旁,党员干部把办公桌搬到了车间大院,亲临指挥,圆满完成了一批又一批支志愿军的被装生产任务。1978年11月,为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需要,军需工厂在短短20天时间研发生产出20万双防刺鞋,确保边防部队在热带丛林对胶鞋装备防刺的需要,战争中无一例因鞋刺穿受伤的战士。
1959年10月,为了在青藏高原格尔木市建设工厂,老一辈创军人面对天寒地冻、高原缺氧、蚊虫叮咬的恶劣环境,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为了建设新工厂,他们发扬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斗精神,喊出了“拼命也要办起高原工厂”的口号,一切从零开始,用心血和汗水缔造了雪域高原第一个军队汽车维修保障专业工厂。原际华3509工厂党委书记兼厂长唐保德,1978年8月带了自己的铺盖和换洗的衣服到3509工厂报到。工厂总务部门发给他一大一小两个碗还有一双筷子,约14平方米的办公室,他一日三餐从职工大食堂排队买饭端回办公室来吃。在这种状况下,他在3509厂工作生活了八年,带领职工抓生产、提质效、办大学。
步入新时代,“军需精神”闪耀的光芒照亮着企业发展之路。关键时刻展现央企担当。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际华股份临危受命,迅速转产医用防护服,从“零”起步,克服重重困难,支援战疫所需;铸管股份第一时间为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捐赠了急需的输水管材;应急产业积极研制支援“疫情防控综合保障方舱”等100余台,彰显了军需企业的优良传统,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在支援抗洪抢险中,新兴际华第一时间派遣应急救援队赴河南郑州、辽宁盘锦、湖南岳阳等地开展救援,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新兴际华队始终是进驻时间最早、工作时间最长、排水量最大的专业救援队。在2023年京津冀抗洪抢险任务中,先后完成了“270分钟救援31人”“13小时排空大石桥农贸市场内涝”“涿州累计排涝量相当于八分之一个西湖”等壮举。
在乡村振兴帮扶行动中,该公司通过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医疗帮扶等方面倾力支持,帮扶对象定西市安定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实现脱贫摘帽,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央企力量。联合中央企业开展“让生命听见声音”公益助残行动,通过公益帮扶的方式唤起了社会对重度听障群体的关注。
新兴际华党员干部发扬老军需作风,坚持谋在实际、干在实处、发挥38个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分中心、设计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科研优势,开展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不断丰富和发展“军需精神”内涵。
接下来,新兴际华将以强大的军需精神为动力,认真履行“保军、应急、为民”使命担当,发挥军需铁军的担当优势。
文章来源: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