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国资国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五个高地”的目标要求,坚持国资改革牵引带动国企改革,聚焦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系统集成推动综改试验各项改革任务向纵深发展。
当好“耐心资本”,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活水”
聚焦更好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通过“耐心资本”为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等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一是引导资本成为风投主力军。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受托管理千亿级市政府引导基金,参股140余只子基金,通过子基金对科技创新企业进行多轮次组合投资,目前共投资战新和未来产业项目2800多个,金额超过2300亿元,投资初创期、早中期项目占比超70%,90%的资金投向前沿硬核科技领域。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合设立规模100亿元的天使母基金和20亿元科创种子基金,聚焦解决项目种子培育市场失灵、初创企业融资难问题,成功孵化估值独角兽企业160多个,项目总估值4700亿元。二是引导资本做“时间的朋友”。在投资期限上,市政府引导基金参股子基金存续期限集中在8年左右,其中投资期4-5年,退出期3-4年,各类子基金存续期最长可达15年,可为初创企业从概念验证到产品市场契合再到上市融资等各个关键阶段,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成为长期陪伴企业成长发展的“耐心资本”。三是引导资本服务国家战略。在投资目标上,不追求短期收益,深圳市重大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设立运营重大项目投资产业基金群,引入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集成电路生产线等一批战略性、引领性、支撑性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打造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集群,以“耐心资本”更好提升国有企业在重要领域的控制力。
推进“工业上楼”,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腾挪空间
积极推进“工业上楼”,强化协调联动,让城市产业空间由存量变增量,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腾挪资源、提供空间。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推动市属国企集中优势力量,逐步构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培育打造真正以市场规则来运行和管理的一流园区运营商,解决现代化产业对高品质、低成本、定制化产业空间需求。二是完善投资平衡模式。项目总投资约2000亿元,通过发行专项债、设立园区基金以及产业基金等方式以低成本、长周期资金保障项目建设;推动以土地作价出资、划拨等方式,为项目引入更多开发主体;利用公募REITs等方式实现项目自持物业证券化退出等,构建起完整商业模式,租金低于市场价50%,实现项目和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三是提升产业集聚能力。强化规划先行,通过打造智慧产业大数据平台,为企业导入和落地提供数智支撑,推动园区以全产业链形式集聚,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一栋楼就是一条链、一个园区就是一个集群;积极与政府部门及企业沟通对接,摸清制造业企业最迫切的诉求,匹配招商资源,综合运用资本招商、订单招商等手段,推动优质产业资源迅速落位。四是打造专业服务体系。根据各园区产业主题和入园企业需求,探索搭建特色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出分时租赁、共享设备等服务模式,打造差异化的产业服务体系,持续推动现代化产业健康发展
强化重组整合,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支撑
以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为重要途径,加大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布局力度,充分释放协同效应,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一是战略规划进一步完善。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围绕深圳“20+8”产业集群,出台市属国资“十四五”规划、数字化转型方案,研究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和绿色建筑等专项方案,修订完善深业、地铁、深圳港等企业主业目录,加快布局硬核科技、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赛道、新领域。二是重组整合力度持续加大。聚焦城市发展所急所需,新设组建深农投、城市安全、智慧城市、重大产投、深港科创等企业集团,完成深圳港集团更名,组建深圳交易集团,整合市区两级14个交易平台,对政府采购、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工程建设招投标、药品等领域实现全市集中统一交易,推动公共资源制度性交易成本下降超20%。三是功能支撑平台加快搭建。全面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大力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按照“整合、转型、提升”总体思路,在二三产业基础性牵引性重点行业领域、制造业产业链关键环节和空白领域加大布局力度,着力打造投资运营、重大项目对接、产业基金管理3类支撑平台,依托重投集团等企业,主攻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重点产业领域,推动超85%的净资产集中到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为主体、金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领域。
文章来源:深圳市国资委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