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新格局,谱写新篇章。4月23日,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在重庆召开,带来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更大新机遇。
未来乡村创意设计效果图
西部大开发,面广责重,约占国土面积71.4%。
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包括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三个单列地级行政区(加上湖北省恩施州、湖南省湘西州、吉林省延边州,三个地级行政区),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2019年3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目标是到2035年,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大体相当,努力实现不同类型地区互补发展、东西双向开放协同并进、民族边疆地区繁荣安全稳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西部农业,培育特色高效。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光、热、水、土资源丰富,物种资源多样,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潜力。经过多年的发展,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发展西部地区特色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一是壮大特色。西部地区特色种植业产品生产历史悠久,产品品质好,质量高,具有潜力。不断调整和优化品种、品质结构,逐步减少不具备资源优势、缺乏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为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生产腾出空间。抓住关键环节,重点解决影响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的主要问题,提高规模化生产水平,注重品种改良和加工技术改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形成规模化生产优势,健全市场营销体系,拓宽市场渠道。
二是做精特有。西部地区具有特殊的物种和气候资源优势,园艺产品品种繁多,特色突出,发展潜力大。这些产品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能够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坚持采用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栽培技术,改造园艺产品的传统生产方式,提高产品档次,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加快新品种引进、选育,加强加工、保鲜等设施建设,推行精细化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实行原产地保护制度,适应市场对鲜食和加工专用品种的不同要求,调整品种结构,培育品牌,加强市场营销,提高园艺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是开发特产。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发展渔业生产具有较大潜力。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大水面资源和冷水性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湖泊、水库、山区河沟和溪流等水资源,发展水产养殖。推广普及健康养殖模式,发展稻田养鱼、养蟹等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重点发展冷水性鱼类等特种水产品生产,提高名特优新水产品产量的比重。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做好良种培育、病害防治、饲料生产、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等工作。
四是凸显特效。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是提高农业附加值、带动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把西部特色初级产品变为特色加工产品,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着眼农村市场;既要发展成规模的现代加工业,又要发展各种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传统技术生产。开发新产品,发展名牌产品,建立健全市场营销渠道和网络,形成以粮油制品、肉制品、果蔬制品等为主、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着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精深加工能力,把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布局,形成规模,更多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西部农村,打造和美宜居。
一是乡村规划着眼未来。乡村规划包括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布局规划及水、电、路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也产生了较大变化,建设和美乡村要着眼未来发展需求,不断推进乡村规划建设现代化。不断挖掘乡村价值,拓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创产业、健康养老等新兴业态,实现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是延续乡村文明风尚。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不仅是和美乡村的内在要求,也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动力。不断提升村民的精神风貌,有助于在提升村民获得感、幸福感的同时,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乡村治,社会安,国家稳。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三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通过开展农民工高质量充分就业行动、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共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盘活用好闲置资产、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通过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等途径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西部农民,持续安稳致富。
一是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方式。西部地区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镇,农村土地大量闲置、农业和农村发展受阻。在现有劳动力数量的基础上,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技术进步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保障,因此,要积极推广农业现代化技术,促进农村采用新技术,生产新品种;农业基础设施能有效促进粮食增产,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生产设施建设,如灌溉设施、储水设施等,为农民生产提供便利化;此外,还要加强村民生产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切实提高村民的人力资本水平,促进村民个人和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资本保障。
二是创新吸引新农人反哺乡村。随着交通和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正返乡创新创业,反哺乡村。在带动当地就业、推动农产品品牌化的过程中,“新农人”正成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崭新力量。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1月5日的重庆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重庆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现场推进会上,市委袁家军书记强调,要大力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乡村人才队伍,探索实施“乡村CEO”等人才计划,壮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乡村专业服务人才,更好担起乡村振兴使命。聚焦“三个一批”: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市场化方式招聘人才,把优秀的人才引进来;发挥情感纽带作用,将有意愿回乡服务的人才迎回来;依托现有资源,培养本土的乡村“CEO”。同时,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用好用活乡村“CEO”。各地组织、人社、农业农村等部门应联合制定出台引进、培养、激励乡村“CEO”的体制机制,用制度激活人才动能,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根据当地农业农村发展状况、经济社会承受能力等实际,制定引进政策,明确引进对象、引进待遇、引进流程等,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乡村“CEO”队伍。同时,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确保选拔出的人才具备优秀的素质和能力。制定专门的培育计划,对入选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同时,加强实践锻炼,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让乡村“CEO”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提升。建立激励机制。给予乡村“CEO”合理的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同时,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对表现优秀的乡村“CEO”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榜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