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多方力量关注听力健康,科利耳呼吁青少年听损人群正确早干预
导言:2023年3月3日迎来第24个全国爱耳日,同时也是一年一度的国际爱耳日。为积极响应"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的本年度爱耳日主题,提升公众主动学习爱耳护耳知识意识的普及,人民健康、人民好医生、科利耳联合举办"用心声,唤新声 -- 青少年听损人群的正确早干预"爱耳月特别直播活动。
2023年3月3日迎来第24个全国爱耳日,同时也是一年一度的国际爱耳日。为积极响应"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的本年度爱耳日主题,提升公众主动学习爱耳护耳知识意识的普及,人民健康、人民好医生、科利耳联合举办"用心声,唤新声 -- 青少年听损人群的正确早干预"爱耳月特别直播活动。作为肩负社会责任的全球植入式听力解决方案者,科利耳值此之际,呼吁各界共同关注以广大学龄青少年为代表的尚未接受及时有效干预的听损人群,倡导公众主动关注听力变化,对听力损失及早正确治疗,做好自身听力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爱耳月特别直播活动
青少年听力损失不可忽视,及早正确干预是关键
听力作为连接人类感官与世间万物的重要纽带,在人们相互交流和认识世界的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全球范围内仍有为数众多的人群深受听力损失的困扰。2021年WHO《世界听力报告》显示,预计至2050年,全球将有25亿人患有中度或以上的听力损失,每4人就有1人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受损,每14人就有1人需要听力相关服务[1]。据人口调查统计,在中国,共约有2800万人患有听力残疾,每年新生儿中约有1.5‰患有重度到极重度听力损失,患有重度到极重度听力损失的学龄青少年及成人超过500万。更为严峻的是,由于未能尽早选择正确的干预手段,我国大部分听损人群的康复效果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谈及我国当前对听损人群的帮扶政策和干预现状,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龙墨女士在人民健康在线直播访谈中表示,在0-6岁的听损人群中,我国施行的听力助残项目先后经历了初始、发展及政策性保障三大阶段,已逐步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救助体系。然而对于7岁以上学龄青少年及成人群体的干预率仍然较低,从国家政策、教育环境、干预手段认知等层面均有待各方的积极持续性投入支持。龙墨理事长在直播中进一步呼吁,国家层面的支持政策应该更大范围内从小龄儿童向青少年及成人群体延展和覆盖,进一步提高该群体的干预率、干预效果,加强语言康复。
围绕听力损失的发病原因及对患者生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科主任李永新教授在直播访谈中介绍到,听力损失可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类型,先天性听力损失主要包括:由内外耳发育畸形导致的听力损失,如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渐进性听力损失(如: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等;后天性听力损失主要包括:由药物、外伤导致的耳聋和由衰老引起的渐进性听力下降等。听力损失一旦出现,会对从儿童到老人的全年龄段人群带来持续终生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对于青少年而言,倘若不加及时干预,会使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出现语言交流障碍,无法与同学、老师及家人实现正常沟通,这也会直接导致他们无法融入主流社会,对其一生的发展都将带来不利影响。
"言语识别率"是针对语后聋成人和青少年听力补偿是否足够的重要标准
对于听损人群而言,重建听力的意义远不止是声音的响亮,而是要听得清晰、听得真切。青少年正值生命成长、汲取知识的黄金时段,而日常听力补偿不足的种种信号场景对其而言无疑备受折磨:在噪声环境中听不清对话、总感觉他人说话喃喃低语、经常错解老师或同学的话语、需要依靠识别唇语来理解他们的交流内容、课堂上或参与网课时因听不清老师讲话而错过学习要点、在同学聚会多人交谈的情况下不确定对方说了什么进而影响理解沟通……
在此情形下,他们迫切需要专业力量的介入和评估,以帮助其寻找更为合适的听力解决方案。其中,言语识别率是判断听力补偿是否足够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核心评估指标,用以确认听损患者不仅听得见,还能听得清、听得懂。听损人士可定期前往有完善听力设备和专业听力师的正规医院接受专业听力测试,主动关注听力变化,及早进行科学干预。
人工耳蜗与助听器工作原理不同,效果不同,适合人群也不同
多年来,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医疗已为有效缓解听损人群生活不便带来有益的解决方案。目前,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是为听损人群提供的两种主要听力治疗手段。其中,助听器的工作原理可形象地理解为一个声音的放大器,其通过麦克风收集声音,再经声能和电能的转换、放大,最后将放大后的声音传到耳中,对于适用于患有轻度听力损失的人士是较为理想的治疗选择。然而,当听力损失达到中度至极重度时,助听器在放大需要被听到的声音同时也放大了噪声,难以保障听损人群对高品质听声质量的需求。
而经专业评估,确认听力损失已达到中度至极重度时,人工耳蜗则可视为听损人群在助听器之外的又一希望。相较于助听器,人工耳蜗就像一个"仿生替代耳",其可以替代内耳毛细胞受损部位,起到声、电转化的作用,最终传递清晰的声音电信号,重建听力。人工耳蜗通常能够解读100-8000Hz范围内的声音信号,补偿高频听力损失,帮助听损人群即使在嘈杂的环境中,也能获得更清晰、优质的聆听体验,显著改善听声效果。
"在佩戴助听器后,如果经过一至两年,患者的言语识别率没有提升,听力效果不理想,这种情况是有机会改变的。通过植入人工耳蜗,患者听力可以获得显著的改善,但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越早正确干预效果越好。"李永新教授就助听器转换人工耳蜗的时机介绍到。
围绕李永新教授提及的及早干预,龙墨理事长则进一步表示:"根据患者的听力损失情况,尽早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非常关键。有很多家长期望等到未来有了更先进的产品,再考虑对孩子的听力损失情况做干预,但殊不知,一旦错过了早期最佳时机,康复效果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因此,应该什么时候干预?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哪种方式更适合、能让患者听得更好?甚至具体到选择哪一款型号的产品?我认为这些都是需要多方面综合考量的问题,选择与个体现状最匹配、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很重要。"
成熟微创技术,越了解、越放心的人工耳蜗植入术
当前,人工耳蜗已广泛应用于全世界范围内的超百万人群,这也得益于人工耳蜗植入经过多年发展已拥有相对成熟的微创手术技术,通常手术时长约1-2小时,多数患者次日即可下床走动,数天内恢复正常活动。
在此次直播访谈中,北京邮电大学在读研究生、人工耳蜗植入者贾雨琦同学表示,随着听力损失不断加重,助听器已渐渐无法满足他更好地完成学业、发展所长的需求。在经过言语识别率评估等专业听力测试检查后,贾雨琦同学选择植入人工耳蜗。在人工耳蜗植入后,此前一些听不见的细微声音,比如鸟鸣、风声、行人脚步声响等,如今都可以听得极为清晰,作为计算机系的研究生,当他听到手指敲打键盘出发的哒哒声时,真切体会到的幸福感是溢于言表的。重获新"声"后,他也深感自己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收获了更多的自信和成长,因一枚小小的人工耳蜗而获得了新"生",与世界打开了更多的连接。
让听损人士重返有声世界,不仅是让他们重获聆听的权利,更是赋予他们重新追寻美好生活的信心与勇气。长期以来,作为全球植入式听力解决方案领导者,科利耳始终致力于为听损人群的认知科学诊断、干预和康复给予全旅程的支持与关爱。迄今,科利耳已在世界范围内提供超70万台植入式听觉设备,帮助全球各年龄段听损人群聆听世界,重新把控人生机遇。在又一个爱耳日之际,科利耳秉持"用心声,唤新声"的精神主张,共唤社会各界积极携手,为听损学龄人士及更多听损人群能够及时进行科学评估干预、早日获得良好康复效果持续贡献新"声"力量。
“用心声 唤新声”科利耳呼吁学龄听损人群正确早干预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标签 :
相关网文
一周新闻资讯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