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
导言:北京市第十六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举办“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繁荣发展首都文化、城市更新、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方面介绍了工作进展及下一步安排。
1月16日,北京市第十六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举办“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繁荣发展首都文化、城市更新、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方面介绍了工作进展及下一步安排。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宇蕾介绍了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张宇蕾表示,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作为“五子”之首的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支撑了首都高质量发展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2022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以上,基础研究占比16%左右,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居全国第一;技术合同成交额7947.5亿元,同比增长13.4%;全市新设科技型企业首次突破10万家,同比增长12.21%;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0%;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预计超过8.6万亿元。2022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自然》集团发布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2》,北京均位列第三,表明北京已经进入全球创新型城市前列。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怀柔综合国家科学中心展现雏形,持续支持9家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坚持四个面向,重点开展“从0到1”原始创新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涌现一批世界领先原创科技成果。在量子信息领域,研发“天工”量子直接通信样机,创造量子直接通信距离100公里的世界纪录;在人工智能领域,研发全球最强的视觉基础开源模型EVA,在10亿参数级别上实现性能最优;在医药健康领域,全球首创化学小分子诱导人体细胞转变为多潜能干细胞。印发本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实施方案,发布150余项榜单,搭建国内第一条8英寸硅光量产工艺线;200多项新技术在北京冬奥会应用,科技成为冬奥会一大亮点。
高效推动先行先试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进一步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落实中关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24条重大举措,推动国家和市级部门出台“中央在京单位适用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配套政策40余项,在加强企业财税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方面推出一批突破性政策,在全国率先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改革措施,进一步扩大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围绕创新创业全要素全生命周期需求,出台中关村“1+5”系列政策,创新机制以“免申即享”“达标即享”等方式落实助企资金。推动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优化整合“高聚工程”“科技新星”等人才计划,加大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力度。完善科技金融体系,为科技创新企业量身订制全链条金融支持措施。加快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中关村企业累计在河北、天津设立9536家分支机构,2022年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5881项,同比增长8.2%。出台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在京发展政策和科技创新开放发展行动方案,首批认定外资研发中心29家,鼓励本土企业出海,国际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扎实推动重点项目实施 进一步加速“主平台”“主阵地”建设
2022年全面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216项工作任务和重点项目实施,“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呈现新进展,中关村科学城成立世界数字友好园区联合创新实验室,全国首个临床医学概念验证中心正式揭牌;怀柔科学城29个科学设施平台进入建设与运行并重阶段,5个交叉研究平台试运行顺利;未来科学城“两谷一园”建设迈上新台阶,国际研究型医院实现主体工程竣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承接“三城”转化项目150项,全面启动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0阶段建设;顺义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园投入运营。围绕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目标,统筹“一区多园”协同发展,中关村示范区主阵地建设迈出新步伐。深入推进各分园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聚焦各分园主导产业,部市区联动搭建一批概念验证平台、共性技术平台,重点布局23家标杆型孵化器和10个高品质科技园区,进一步提升各分园创新承载能力和全链条服务水平,2家大学科技园成功入选科技部、教育部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进一步做强高精尖产业
实施“筑基扩容”“小升规”“规升强”三大工程,系统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支持平台企业布局底层技术研发和加速科技转型升级,推动小米等科技领军企业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截至2022年底,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2万家,实现逆势增长;全国科技中小企业1.55万家,同比翻番;2022年新增上市公司61家、累计780家,独角兽企业102家、潜力独角兽企业143家,持续领跑全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力地支撑全市产业发展,聚焦高精尖,培育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医药健康、智能装备、人工智能、节能环保、集成电路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同时,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积极布局互联网3.0等新领域新赛道,聚焦四个占先,大力培育未来产业。
张宇蕾表示,下一步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北京的科技、教育、人才优势,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答记者问
新京报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北京要“构建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请问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近年来在打造创新生态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什么新的举措?
张宇蕾:创新生态涉及企业、高校院所、科技型社会组织等诸多创新主体。构建一流的开放创新生态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因此近年来,我们重点发挥北京的科技、教育、人才优势,主要做法包括: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先后出台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中关村24条先行先试重大改革举措,制订中关村“1+5”系列政策、实施标杆孵化器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建设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
二是部、市、区三级联动,推进建设了一批概念验证平台、共性技术平台、标杆孵化器以及高品质科技园区,进一步完善从科技研发到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以及产业化落地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三是着力汇聚各类创新要素,以企业为主体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支持企业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主体,加大对人才团队、科技金融支持力度,北京科创基金设立子基金67支、规模超800亿元。
四是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高水平筹办中关村论坛,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建设,落地国际知名孵化器,进一步提升“引进来、走出去”的水平。
五是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
在政策引导和支持下,我们着力汇聚技术、人才、资本、服务资源等各类创新要素,加快形成一流创新生态,率先在中关村掀起新时期硬科技创新创业热潮。目前全市各类孵化器众创空间500余家、技术转移机构105家,在孵企业超过2.8万家,其中80%以上属于硬科技领域,产品技术多数来源于高校院所;前三季度,创投金额保持全国第一;2022年全市每天新注册科技企业289家,创历史新高;一大批优秀硬科技企业加速涌现,有力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动各类创新主体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围绕企业创新主体的需求,进一步贯通转化、孵化和产业培育全链条,加快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和硬科技投资高地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开放创新生态,让北京的创新资源不断转化为高精尖产业动力,有力地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
来源:北京市科委
标签 :
相关网文
24小时热点图片
一周新闻资讯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