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I受邀参加江西省碳达峰碳中和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并见证活动实现碳中和
2022/11/17 16:35:52 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
导言:11月3日,江西省碳达峰碳中和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南昌顺利召开。
11月3日,江西省碳达峰碳中和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江西省双碳标委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南昌顺利召开。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有关领导和嘉宾、省双碳标委会委员及专家等80余人出席,本次大会还邀请了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会长、原国家质检总局总工程师刘兆彬,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原主席、世界钢铁协会(Worldsteel)原主席张晓刚为线上特邀嘉宾。作为国际权威标准机构及行业领导者,BSI也受邀出席此次活动。
图 | 江西省碳达峰碳中和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
江西省双碳标委会成立大会由江西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院长曾建华主持,江西省市场监管局一级巡视员蔡玮宣读成立文件并致辞,蔡玮指出,成立江西省双碳标委会是江西省坚定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一大盛事,也是推动江西省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的一项具体举措。
他提出了三点建议和希望:
推动双碳标委会建设时不我待,需要提高站位、抢抓机遇。
推动双碳标委会建设任务艰巨,需要突出重点、精准发力,重点从项目、组织以及城市层面的碳中和进行深入研讨、挖掘、跟踪,积极探索双碳标准发展新模式、新机制。
推动双碳标委会建设责任重大,需要争取合力、狠抓落实,要充分发挥标委会技术平台作用和标委会专业人才优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有序、有效地开展江西省双碳标准化工作。
成立大会上,江风益院士、蔡玮一级巡视员,刘兵副主任,吴淑琴书记,张翼翔先生,郑文育处长,汪秋雨秘书长共同为省双碳标委会成立揭牌。
图 | 江西省双碳标委会成立揭牌仪式
第一届省双碳标委会由35名委员组成,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昌大学副校长江风益担任主任委员。江西省双碳标委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标委会章程、秘书处工作细则,并对标委会标准框架体系、计划立项清单及后续重点工作计划进行了讨论。会议现场审议通过了《江西省碳达峰碳中和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草案)和《江西省碳达峰碳中和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一届任期工作计划》(草案)。
图 | BSI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张翼翔颁发碳中和证书
江西省双碳委员会的成立,对于江西省开展双碳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江西省双碳工作进入了标准化专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是江西省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并将加快推动构建江西省双碳标准体系,为坚定落实国家战略、提升绿色低碳发展质量作出积极贡献。
本次会议践行绿色低碳的办会理念,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通过提倡各方人员绿色低碳出行,采取多种形式减少碳排放,并通过购买碳汇实现了会议碳中和,获得了由BSI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张翼翔颁发的会议碳中和证书。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原主席、世界钢铁协会(Worldsteel)原主席张晓刚在线上致辞中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双碳工作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他强调双碳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更是全球贸易问题。他还表示,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双碳”各项任务的保障措施,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会长、原国家质检总局总工程师刘兆彬就江西省双碳标准化谈了两点感受:一是标准化引领江西新型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二是期待标委会建设发展系统化、创新化、特色化和实效化。
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江西省生态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刘兵在致辞中提出以标准助力绿色低碳领域高技术创新,以标准支撑“双碳”高效能治理,以标准促进高质量发展。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昌大学副校长、江西省双碳标委会主任委员江风益,代表江西省双碳标委会介绍了标委会今后的重点工作,他表示标委会将强化顶层设计,科学构建江西省“双碳”标准体系。
吴淑琴表示,资溪县今后将继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双碳”试点,努力为全国县域“双碳”路径探索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资溪经验”。
BSI服务企业实现碳中和
PAS 2060是全球第一部碳中和标准,也是迄今获得国际上最广泛认可的碳中和声明规范。PAS 2050是全球首个产品碳足迹方法标准,作为PAS 2050和PAS 2060标准的制定者,BSI 参与了国际标准化组织产品碳足迹标准ISO 14067编写工作,在碳领域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最佳实践,助力企业使用更系统、科学的方法进行碳减排,打造行业可持续发展标杆。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标签 :
相关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