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株洲新风景——株洲奋力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
2022/10/24 16:15:48 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
导言:党的十八大以来,株洲将“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以湘赣边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统揽“三农”工作全局,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农民增收致富。
巍巍罗霄山东麓,广袤湘东大地,稻菽千重浪,乡村美如画。
党的十八大以来,株洲将“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以湘赣边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统揽“三农”工作全局,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农民增收致富。
接续奋斗谱华章,千里沃野织锦绣。
近两年,在农业农村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背景下,株洲市农业农村部门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获得感持续提升,为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贡献力量、奠定基础。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60万吨左右
9月中旬以来,攸县5.2万亩杂交水稻迎来收割季,农户正忙着抢收。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攸县通过大力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每亩地成本降低100余元。
攸县被誉为“湘东粮仓”,去年粮食总产量43.65万吨。今年,该县全面推进抛荒耕地治理,水稻种植综合机械化率达85%以上,粮食总产量或超去年。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14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
“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三农’工作两条不容有失的底线任务。”株洲市委书记曹慧泉表示,“株洲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严格按照国家和省要求,着力提高项目建设水平,努力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巩固粮食生产能力。”
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恢清深入调研,要求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坚决防止耕地抛荒,持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目标明确,措施精准。株洲迅速出台严格补贴发放、实施奖补激励、加强核查管理等七条“硬招”,要求各县市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扎实有效抓好耕地抛荒治理工作。
压力传导,责任落实。醴陵出台系列文件,筹集资金600余万元,按180元/亩的标准,对抛荒治理的种植户和经营主体给予补助;攸县大力推行耕地抛荒治理,对全县45186亩抛荒土地进行编号销号,撂荒耕地重新变成良田;茶陵将治理耕地抛荒责任压实到村到组……
为破解“靠天吃饭”,株洲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田间道路不通、沟渠不畅,以及得不到及时灌溉、排涝的低产田,制定“手术时间表”,真正做到“旱能浇、涝能排”。
向科技要生产力,株洲遴选技术指导员220名,在攸县、醴陵、茶陵、渌口等建立“三一工程”核心示范基地,实施优质稻高效绿色栽培、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稻油轮作全程机械化耕作等技术。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数字无言,却是最有力的证明。
近年来,株洲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4.9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171万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62.68万亩,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33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60万吨左右。
到2021年,株洲农机总动力达到425.28万千瓦,比2012年提高53.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4.9%;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83.7%,比2012年提高19.5个百分点。
目前,株洲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10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5.0%,分别比全省水平高4个和3.2个百分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57元,年均增长9.0%
本土成长起来的唐人神,是工业株洲“神一样”的存在。
今年7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2022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分析报告中,唐人神以124.81亿元的品牌价值排名第430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株洲坚持走全产业链布局、产业化经营和产业融合的道路,用发展工业的思维发展畜牧业,通过理顺发展机制、重塑产业格局、培育全新业态,实现生猪养殖跨越式大发展、大升级,全市年生猪出栏量超过300万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8%,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成为农业经济的第一大产业。
工业化思维,入村入户入心。
9月下旬,首届“株洲王十万黄辣椒”文化旅游节在渌口区龙船镇举行。今年,渌口区种植黄辣椒5700余亩,预计全年产量5000多吨,全产业链产值达3亿元。
醴陵市板杉镇寨下村,一株平凡无奇的艾草,经过全自动艾叶提绒、艾草精油提炼和成品包装,变成艾条、艾精油、艾浴包等多种产品,从养生品延伸到日化品,一年的销售额可达500万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关键,也是目标。
株洲市委副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胡长春一再表示,要抓好“加强农业市场主体培育、打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项重点,汇聚“改革创新的活力、科技创新的智力、机制创新的动力、要素创新的效力”四项合力,多渠道、多举措、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株洲市副市长白云峰说,要继续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现代农业发展短板;要充分挖掘和培育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做大做强产业。
真抓实干,久久为功。
株洲利用“互联网+”平台等优势,文旅搭台唱戏,持续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炎陵县60家企业进驻电商,黄桃销售微商达646家。“e品攸州”实现产值1950多万元,助农增收570多万元。
龙头带动,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株洲培育出一批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炎陵黄桃入选“湖南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通过“中国优质黄桃之乡”“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标志认证;醴陵玻璃椒进入2022中国品牌价值农业农村部推荐产品名单,品牌强度为758,品牌价值达1.75亿元。
目前株洲共有36家企业授权使用“湘赣红”区域公用品牌。炎陵黄桃、茶陵红茶、攸县香干、醴陵油茶、株洲王十万黄辣椒、白关丝瓜等“一县一特”产业初具规模。
10年不懈努力,株洲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示范园45个,市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园49个,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00家,农产品加工总产值由2012年的220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103亿元,增长5倍。
创新作为,农业产业迈步向前。
今年8月29日,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现场会在茶陵召开。茶陵县已建成冷库228座,建成大中型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20家,冷藏能力达6万吨,遍布全县16个乡镇。基本形成覆盖全县的冷藏保鲜设施网络,成功打造中南六省干红辣椒集散中心和湖南省最大的姬菇产销基地,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21年,株洲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46.8亿元增长到259.4亿元,年均增长4.2%,走出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新跨越。
株洲农民口袋越来越鼓,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12908元增长到2021年的25657元,实现翻番。
涵养青山绿水
——农民日子越来越火,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乡村美,美在青山绿水,美在宜居宜业。
今年暑假,攸县网岭镇罗家坪村里传来叽叽喳喳的声音,一批批研学的学生纷至沓来,农户们忙得不亦乐乎。研学旅行产业是罗家坪村的支柱产业之一,村里有50户接待户,带动500多位村民增收。
近年来,罗家坪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先后引进了制衣厂、环保砖厂等21家企业。去年,罗家坪村实现工业总产值6500万元,带动村民增收452万元。曾经的穷山村,先后获评全国美丽宜居村、国家文明村,成功实现“逆袭”。
近年来,株洲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四个升级,建设“特色产业、‘三农’人才、乡风文化、生态环境、党建引领”五大品牌,不断擦亮农村的绿水青山,扎实解决农民身边的一件件“小事”。
村村通工程扎实推进。全市所有乡镇通畅率100%、行政村通达率100%,村内主要道路全部实现硬化或刚改柔,公路总里程近1.4万公里。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7%,自然村有线电视、光纤宽带网络(4G)实现全覆盖。
村庄清洁行动强力推进。100%的村实现长效保洁,全面完成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任务,新建和改造垃圾中转站38座;建成37座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并运转正常,全市68个乡镇实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农村污水乱排现象基本得到管控。
整治“四类房”880万平方米,改(新)建农村户厕17.6万个,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总数达63万余个,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4%。株洲建成省级美丽乡村76个、市级美丽乡村110个,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日子越过越红火,农民群众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株洲现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个、实践所107个、实践站1392个,覆盖率均为100%,构建起县、镇、村、点四级文明实践网络。全市县级以上文明村、文明乡镇占比分别达到69.43%和92.65%,其中全国文明村镇17个,省级文明村镇2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设置率达到100%,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100%;建成农家书屋1561个,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
农民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株洲人自创的《赶着大鹅奔小康》等一批农村农民题材文艺作品,进村入户。炎陵“订单式”老百姓大课堂等一批形式新、规模大、影响广、效果好的乡村文化活动品牌,让农民家门口就受到文化熏陶。攸县“门前三小”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乡村综合治理能力稳步提升。全市实现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一肩挑”的村占比95.1%,“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1.03岁,35岁以下的占比30.66%。排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376个,全市所有党支部“五化”建设全面达标。428支帮扶工作队、1057名驻村干部,夯实乡村治理力量。
株洲在全省率先出台《株洲市村务公开实施细则(试行)》,并率先完成村务公开栏建设,全市村议事机构覆盖率达到100%。
近3年,株洲广大农村的村民议事堂开展议事活动5100多次,化解矛盾纠纷2.4万余起,成功创建14个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85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株洲全域村规民约覆盖率100%,在传承优良传统、倡导文明新风、淳化乡风民俗和弘扬公序良俗中发挥了较好的社会规范作用。醴陵市网格化管理、攸县新乡贤治村等均取得良好成效,株洲基层社会治理经验获央视推介。
广袤的株洲大地,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经济、乡村法治、乡村文化、乡村治理、乡村生态、乡村党建一步一步强起来。
蓝图已经绘就,逐梦惟有笃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株洲抢抓湘赣边区域合作和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的重大机遇,坚持“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工作思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正铺展一幅更为壮丽的新“丰”景。
来源: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
标签 :
相关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