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重庆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谱写了新时代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多元化发展稳步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发展动力转换,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7.6:45.8:46.6发展为2021年的6.9:40.1:53.0,呈现一、二产下降,三产提升的产业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三次产业内部行业结构也逐步向多元化、高质量方向发展。
图1 十八大以来重庆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单位:%
(一)农业发展总体平稳,基础地位持续巩固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接续抢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农业农村发展动能培育,全市农业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2012-2021年重庆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始终保持在7.0%左右小幅波动,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持续巩固。
从农林牧渔业内部结构变化情况看,2021年重庆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66.5∶6.4∶19.5∶5.5∶2.1。其中,种植业增加值占比较2012年下降0.5个百分点,但基本保持在65.0%以上,种植业的核心地位始终稳固;受生态环保、猪瘟、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牧业占比小幅下降,较2012年下降4.6个百分点,林业、渔业和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占比小幅提升,分别提高2.8、1.6、0.7个百分点,农业发展现代化、多元化、特色化趋势明显。
图2 十八大以来重庆农林牧渔业结构变化情况
单位:%
(二)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建筑业占比持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工业发展逐步由以高投资、规模化发展向调结构、重升级方向转变,逐步形成了汽车、电子双轮驱动,装备、材料和消费品等产业多点支撑的格局,特别是以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更为重庆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但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工业经济也经历了转型调整的“阵痛”,发展速度逐步放缓,2017年全市工业增速从近十多年来的两位数高速增长首次下降至9.4%,2018年再次大幅下降至1.1%。工业占GDP比重也随之呈现出逐渐下降趋势。2019年工业占比降至近年最低点,为27.8%,较2012年下降9.2个百分点。近两年服务业受疫情影响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工业深化结构性改革成效逐渐显现,率先企稳回升,工业占比也有所回升,2021年已达到28.3%,较2019年回升0.5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持续加大各项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有序推进房地产开发,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尤其是近年来以5G、轨道、高铁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有效拉动全市建筑业较快增长,建筑业占GDP比重持续提升,2021年达到11.8%,较2012年提升3.0个百分点。
图3 十八大以来重庆工业、建筑业占比变化情况
单位:%
(三)服务业结构提档升级,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重庆居民消费升级步伐持续加快,社会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需求大量释放,服务业经济实现较快发展,占GDP比重持续提升。2019年全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3.6%,较2012年的46.6%提升7.0个百分点。近两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住宿餐饮业等接触性服务业受到较大冲击,恢复发展较慢,全市服务业占比也有所下降,2021年第三产业占比为53.0%,较2019年回落0.6个百分点,但在信息传输、软件和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有力推动下,服务业持续恢复向好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仍然是促进重庆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服务业各行业发展情况看,随着互联网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十八大以来重庆以信息传输、软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商务服务为代表的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等行业占比均有明显提升。其中,其他服务业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17.7%提升至2021年的22.6%,提高4.9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占比由2012年的8.3%提升至2021年的 9.7%,提高1.4个百分点;金融业占比由2012年的8.0%提升至2021年的8.8%,提高0.8个百分点。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行业占 GDP 比重则呈现出下降趋势,由2012年的5.1%下降至2021年的 3.9%,下降1.2个百分点。此外,房地产业受近两年宏观政策调控及市场预期走弱影响,占GDP比重由2019年的6.4%回落至2021年的5.9%,但相较于2012年的5.4%仍有小幅提升,提高0.5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总体比较平稳,近两年受疫情影响占GDP比重回落至2012年水平,为2.0%。
图4 十八大以来重庆服务业分行业占比变化情况
单位:%
二、消费投资双轮驱动,增长动力持续调整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改善,传统消费逐步向新型消费、商品消费逐步向服务性消费转变,社会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需求结构逐渐转型升级。同时,伴随着新一轮区域发展政策红利,重庆基础设施、工业项目等投资持续加大,也为重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2012-2019年,重庆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持续扩大,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逐年提升,而资本形成总额占比则逐步下降,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也逐步下降。2019年,重庆最终消费占GDP比重为48.3%,较2012年提高1.5个百分点,对GDP贡献率为47.4%,较2012年提高3.1个百分点;而2019年重庆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重则下降至52.7%,较2012年下降3.3个百分点,对GDP贡献率下降至50.8%,较2012年下降1.4个百分点。消费与投资对GDP贡献率差距逐步缩小,消费、投资双轮驱动发展格局得以进一步巩固。
2020-2021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城乡消费市场受到严重冲击,消费供给和消费需求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同时,在促进经济恢复发展的投资激励政策推动下,资本形成总额占比又有所回升。2021年,重庆最终消费占GDP比重回落至46.9%,较2019年下降1.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重则提升至53.9%,较2019年提升1.2个百分点。
图5 十八大以来重庆市“三驾马车”占GDP比重情况
单位:%
三、民营经济较快发展,经济占比持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出台系列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办法,着力破解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难、办事难、人才缺等重点问题,持续优化企业营商化境,全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重庆民营经济占GDP比重持续提升,由2012年的57.6%提升至2019年的59.5%,提高1.9个百分点,是重庆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2020年,在百年疫情的巨大冲击下,民营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民营经济占比回落至59.0%,但随着疫情防控总体趋于稳定,民营经济发展逐步恢复,2021年占比已恢复至59.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3%。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经济作为重庆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占GDP比重也实现了稳中有升,由2012年的29.8%提升至2019年的31.1%,提高1.3个百分点。近两年,面对疫情的严重冲击,国有经济在大战大考中展现担当,持续保持较快速度恢复性增长,国有经济占GDP比重更是提升至32.3%,较2019年高1.2个百分点,较2012年高2.5个百分点。受国际复杂环境及疫情因素影响,外商及港澳台经济占GDP比重逐步下降,由2012年的12.6%下降至2021年的8.1%,下降4.5个百分点。
图6 十八大以来重庆国有、民营、外商经济占比变化情况
单位:%
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产业布局特色鲜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坚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逐步建立完善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区域经济布局持续优化,全域高质量发展成效显现。
(一)区域结构总体稳定,协调性明显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成效显著,各区域经济体量占全市GDP比重变化较小,差距不超过1.0个百分点,总体保持稳定。其中,主城都市区经济体量占全市GDP比重由2012年的77.9%下降至2021年的为76.9%,下降1.0个百分点;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占比由2012年的16.5%提升至2021年的为17.5%,提高1.0个百分点;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占比为5.6%,与2012年占比持平。从人均GDP区域发展协调性来看,“一区”人均GDP与“两群”人均GDP比值由2012年的2.15缩小至2021年的1.72,下降了0.43,协调性明显增强。
(二)“一区”产业持续升级,服务业支撑作用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主城都市区突出“强核提能级、扩容提品质”目标要求,统筹推进区域现代战新产业布局、传统制造提档升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国际消费中心培育等,主城都市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2021年,主城都市区三次产业占比为5.0:41.1:53.9,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2012年下降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2012年下降6.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2012年提高7.4个百分点,服务业对“一区”经济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三)“两群”产业转型持续推进,绿色发展特征鲜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突出生态绿色发展,以“+生态”“生态+”持续推动区域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坚持文旅融合型高质量发展思路,持续推动文旅产业快速发展,“两群”生态融合、绿色发展特征鲜明,服务业较快发展。2021年,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第一产业占比13.1%、13.7%,分别较2012年下降1.2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37.8%、33.5%,分别较2012年下降1.7个百分点和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49.1%、52.8%,分别较2012年提高2.9个百分点和6.5个百分点。
附注:1.2021年支出法数据为初步测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