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话题
网站首页 财经 港澳直通 品牌中国 行业 企业纵深 新闻调查 企业发布 新闻联播 专题 热点话题 图片新闻
有效投资稳步扩大 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十八大以来重庆固定资产投资发展成就报告
发表时间:2022/9/22 17:04:09 来源:重庆市统计局网站
查看原图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十八大以来,全市紧紧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补短板的总体要求,精准扩大有效投资,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规模效益提升、结构持续优化的良好态势,对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投资规模稳定增长,支撑经济平稳运行

  十八大以来,全市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2012-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9%,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增速始终保持在全国中上游水平。持续稳定的投资增长为全市经济平稳运行奠定了良好基础,按支出法计算,2012年以来全市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重始终在52%以上,特别是疫情冲击较大的2020和2021年,资本形成总额占比分别为54.0%和53.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76.0%、53.0%,投资在扩大内需、稳定全市经济平稳增长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产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新动能投资持续加强

  十八大以来,全市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业投资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2012-2021年,全市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2.6%,高于全市投资增速0.7个百分点。

  技改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2012-2021年,全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4.3%,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由2012年的16.2%提升至2021年34.6%,2018和2019年技改高峰时期技改投资占比达到40%。截至2021年,全市已累计推动实施4075个智能化改造项目,认定105座智能工厂、574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9.8%,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2.5%,单位生产能耗平均降低19.5%。

  补链强链持续推进,新动能投资持续增强。全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优势,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物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为重点,加速推进33条重点产业链条补链成群,新动能优势持续扩大。2012-2021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32.2%,高于工业投资年均增速19.6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26.2%,较2012年提高14.1个百分点。京东方六代线、华润微电子、SK海力士芯片封装、比亚迪锂离子电池、康宁显示材料等一批重大引领性项目实现开工建设,并陆续建成投用。

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十八大以来,全市持续加大基础设施领域投入,加快推进重大交通、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超前布局5G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2012-2021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6.1%,高于全市投资增速4.2个百分点。

  传统基础设施“压舱石”作用显著。交通建设取得新突破,特别是2017年“交通建设三年计划”行动启动以来,全市交通领域累计投入2615亿元,实现渝长复线、石柱至黔江、合川至长寿、大足至内江、南川至两江新区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渝湘高铁、渝万高铁、开州至城口、彭水至酉阳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并有望在今年年内实现“县县通高速”的重大突破。截至2021年底,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经突破3841公里,较2012年增加1932公里;铁路营运总里程达到2394公里,较2012年增942公里,在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里程均创下历史之最。加快建成“轨道上的都市区”,全市已开通9条轨道交通线路,运营里程370公里,较2012年增加239公里,覆盖主城全域,并逐步延伸至璧山、江津、铜梁等主城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加快启动。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70%,达到70.3%,位居西部第一位,较2012年提高13.7个百分点。在此带动下,“两江四岸”城市提升和老旧小区改造投资大幅增长,十年间城市公用设施和市政建设累计投资超1600亿元,城市供水、排污、绿化、环卫等设施水平明显提升。

  新型基础设施从无到有加速布局。自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首次提出新基建概念以来,全市围绕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加快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5G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投资力度加大,腾讯云计算数据中心二期、万国重庆数据中心、中国电信云计算重庆基地、百度西部自动驾驶基地、川南渝西工业互联网产业平台等项目进展顺利。全市5G基站数保有量已达到15.2个/万人,保有水平位居全国第6位、西部第1位,处于全国5G发展第一梯队。同时,“一核两区多点”的数据中心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数据中心集群已具备9万个机架、45万台服务器支撑能力。2021年,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占全部基础设施投资比重突破5%,投资总额接近200亿元。

四、地区投资结构更加合理,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增强

  十八大以来,全市加快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做大做强“一区”、做优做特“两群”,推进各区域彰显特色、协同发展,三大区域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区域协同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2012-2021年,主城都市区投资年均增长10.7%,占全市投资比重始终保持在70%以上。其中,中心城区投资年均增长8.0%,在电子、装备、新基建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实现领先发展,中心城区高技术产业投资占建设项目投资比重达到23.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2个百分点。主城新区投资年均增长13.3%,比亚迪电池、康佳半导体、长城汽车等一批重大制造业项目建成投产,成为全市工业经济主阵地。2012-2021年,主城新区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3.8%,高于全市工业投资年均增速1.2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由2012年的48.4%提升至2021年的57.8%,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占据全市工业半壁江山。渝东北、渝东南城镇群投资亮点纷呈,巫溪红池坝国际滑雪度假村、石柱冷水智慧康养基地、奉节九盘河景区综合开发、彭水阿依林海康养旅游、酉阳桃源康养等特色生态旅游和乡村振兴项目带动区域投资快速增长,两群投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2.3%、6.5%。特别是近五年来,与全市的差距明显缩小,2021年“两群”地区投资合计占全市投资比重达到20.6%,较2017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五、民间投资保持活跃,多元化投资主体加快形成

  十八大以来,全市持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简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不断优化投资环境,促进民间投资较快增长。2012-2021年,全市民间投资年均增长14.6%,高于全市投资增速2.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由2012年的45.1%提升至2021年的53.8%,连续六年超过50%。十年来,全市高标准建设两江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经开区等19个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持续加强在通道、口岸、平台、经济等方面的开放协作,吸引了众多跨国企业在渝投资。2012-2021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056.14亿美元,引进外资规模连续十年突破100亿元,居西部地区前列。2021年,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在高技术产业领域中占比达到12.6%,占据重要位置。

六、社会领域投资力度加大,民生事业不断进步

  十八大以来,全市不断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投入,全面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保障等问题,社会领域投资快速增长。2012-2021年,全市社会领域投资年均增长19.1%,高于全市投资年均增速7.2个百分点,社会领域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由2012年的4.4%提升至2021年的4.8%。

  教育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2012-2021年,全市教育投资年均增长17.3%,加快新建改扩建各类普惠性幼儿园、中小学及大中专院校,实施一批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项目,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评估验收,城乡教育资源得到均衡发展,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93.15%,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率达到97.8%。医疗卫生投入持续加强。2012-2021年,全市卫生投资年均增长21.6%,十年间累计新增医院、卫生院270个,新增床位数12.51万个,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应急医院、三峡公共卫生应急医院、江北区人民医院新建工程等重大项目实现开工建设。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高速增长。2012-2021年,全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年均增长20.7%,龙兴足球场、重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巴蜀非遗文旅小镇等项目加快推进。截至2021年,全市共有体育场地13.66万个,体育场地面积6675万平方米,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42.52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8平方米。

  回顾过去十年,全市投资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展望未来,全市要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精准扩大有效投资,以高质量投资推动经济社会向更高质量发展,谱写重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关于我们 | CENN服务 | 对外合作 | 刊登广告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客户服务热线:020-34333079、34333137 举报电话:020-34333002 投稿邮箱:cenn_gd@126.com
版权所有:中国企业新闻网 运营商:广州至高点网络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江燕路353号保利红棉48栋1004

粤ICP备12024738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18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