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产经
网站首页 财经 港澳直通 品牌中国 行业 企业纵深 新闻调查 企业发布 新闻联播 专题 热点话题 图片新闻
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做好财政改革发展工作
发表时间:2022/2/23 16:21:39 来源:财政部网站
查看原图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  刘昆

  今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做好经济财政工作意义重大。财政部门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狠抓工作举措落实,推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为稳定宏观经济出力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总结2021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对2022年经济工作作出重大部署。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深刻阐释了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科学回答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既举旗定向、又指明路径,既谋篇布局、又擘画重点,为我们做好经济财政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财政部门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的重要要求,着力为稳定宏观经济出力,找准政策发力点,研究细化落实有利于经济稳定的财政政策措施,努力把工作往前赶,更好释放政策效应。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强化财政政策与货币、就业等政策协调联动,避免局部合理政策叠加后造成负面效应,形成政策合力。不断提高做好经济财政工作的专业能力,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特别是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加强调查研究,科学谋划推进财政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

  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减税降费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和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受益面最大的惠企政策。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近年来我们把推进规模性减税降费作为“先手棋”,“十三五”以来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过8.6万亿元,着力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来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为稳定经济、优化结构注入了强劲动力。按国际可比口径计算,我国宏观税负水平从2016年的28.1%降至2021年的25.4%,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17.5%降至15.1%,处于世界较低水平。

  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22年要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跟踪政策实施效果,及时研究解决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轻装上阵、更好发展。延续实施2021年底到期的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措施。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促进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和更新改造。针对受疫情影响重、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等特殊困难行业,研究精准帮扶的减税降费措施。各级财政部门坚持算大账、算长远账,减税降费虽然减少当期财政收入,但会增强企业投资、发展的信心和动力,带动稳定和扩大就业,最终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税源不断扩大。中央财政将加大对地方支持力度,帮助克服短期财政收支压力,保障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各地充分考虑减税降费影响,合理确定财政收入目标,严肃组织收入工作纪律,坚决防止收过头税,持续整治违规涉企收费,确保减税降费政策红利落地。

  保持适当财政支出强度,提高支出精准度

  作为政府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财政支出的强度和精准度直接反映政府管理和配置社会资源的情况,体现财政政策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连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全国财政支出从2012年的12.6万亿元扩大到2021年的24.6万亿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从国情实际出发,科学把握规模性政策的平衡点,不搞大水漫灌,财政支出既有力度、又充分兼顾可持续性,以合理代价取得了最大成效。同时,坚持深化财税改革和加强财政管理并重,提高财政支出精准度有效性,聚焦短板弱项发力,集中政策和资金予以保障,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

  当前受国际国内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需将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有机结合,坚持总量和结构并重,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促进民生持续改善。根据党中央要求和国家战略需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支持纳入国家和地方“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项目,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优化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支持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实施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政策,新增支持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保障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支持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生态文明财税支持政策,稳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落实区域重大战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突出保基本兜底线,着力支持稳定和扩大就业,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推动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安全规范高效使用债券资金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近年来我们逐步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构建起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同时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积极稳妥化解存量,政府负债率显著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府债务管理,既有效发挥政府债务融资的积极作用,又坚决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坚持“开好前门”,持续优化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推动做深做细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合理加快债券发行使用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带动扩大有效投资。建立专项债券支出进度通报预警制度,严格执行专项债券投向领域禁止类项目清单,实行违规使用专项债券处理处罚机制,确保资金依法合规使用。开展专项债券项目穿透式监测,及时掌握资金使用、项目建设进度、运营管理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坚持“严堵后门”,完善常态化监测机制,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严禁违法违规举债融资,着力加强风险源头管控,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支持地方有序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依法实现债务人、债权人合理分担风险,推动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健全监督问责机制,对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严肃追责问责,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

  落实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的要求,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我们应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作为财政工作长期坚持的方针,引导全社会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建设节约型机关、节约型社会。开源节流、精打细算,不论资金宽裕还是紧张,始终注重统筹收入与支出、需要与可能,把牢预算管理、资产配置、政府采购等关口,当好“铁公鸡”、打好“铁算盘”,不断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细化完善支出标准,加强“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中央财政带头,地方财政也从严从紧,把更多的财政资源腾出来,用于改善基本民生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

  兜牢兜实基层“三保”,是保障群众切身利益的基本要求,也是推动政府履职和各项政策实施的基础条件。为支持基层做好“三保”工作,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并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着力强化财力薄弱地区的资金保障。推动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加大财力向市县基层下沉力度,提高基层“三保”能力,确保兜住“三保”底线。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加强备案审核管理,严格资金使用监管,确保资金直接惠企利民。各地财政部门把千方百计省下来的钱花好用好,坚持“三保”支出优先,严格落实保障责任。

  加强财会监督,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

  严守财经纪律是做好经济财政工作的底线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严肃财经纪律,把各方面资金管好用好。遵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近年来中央财政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加强业务指导、强化监督问责,推动地方财政部门认真履行职责,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能力持续提升,财经纪律意识不断强化。同时,当前财政收支面临较大压力,有的地方违反财经纪律问题时有发生,损害了财经制度严肃性,给地方经济财政运行带来风险,必须持之以恒大力纠治。

  坚持把严肃财经纪律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完善财政法律体系,提高违法成本,强化法律制度执行,让财经纪律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推动重大财税政策不折不扣执行到位,确保政令畅通、落地见效。加强财政管理,规范预算收支行为,切实把财经纪律严起来,坚决制止违规使用财政资金、偷逃税款、财务造假等行为,不得违规建设楼堂馆所,不得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强化会计质量监督和注册会计师行业建设,紧盯重点领域加强监管,提升行业监管水平。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持续整治财经秩序,对违规违纪问题严肃追责,以过硬作风纪律保障提升财政政策效能,维护良好市场经济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来源:2022年2月23日《学习时报》

关于我们 | CENN服务 | 对外合作 | 刊登广告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客户服务热线:020-34333079、34333137 举报电话:020-34333002 投稿邮箱:cenn_gd@126.com
版权所有:中国企业新闻网 运营商:广州至高点网络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江燕路353号保利红棉48栋1004

粤ICP备12024738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18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