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深度合作!中车株洲所与中望打造CAD国产化应用典范
导言:当前,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对我国工业升级的制约正在凸显。以CAD、CAE为代表的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作为产品正向设计的关键工具和数字化生产的数据源头,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日趋复杂。
当前,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对我国工业升级的制约正在凸显。以CAD、CAE为代表的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作为产品正向设计的关键工具和数字化生产的数据源头,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日趋复杂。在此环境下,如何借助先进的CAD技术增强设计创新能力、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制造企业进行信息化规划与建设时需统筹考虑的重点问题。与此同时,依托国内丰富的工业应用场景优势,进一步实现在企业真实的内部环境下检验产品、打磨核心技术也成为国产工业软件企业的必修课。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株洲所”)是中国轨道交通行业标杆企业,其“软件应用环境复杂、大量历史数据要沿用,设计师超过20年的操作习惯要保持”等实际需求,对中望软件的技术“硬实力”和服务支持的“软实力”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最终,中望软件以“强大的自主核心技术+优秀的产品能力+研发级的支持服务”证明了国产工业软件是能够支撑起大面积、复杂环境的企业级深度应用需求的,同时,中车株洲所的深度应用与反馈也帮助了中望3D不断完善与进化。
从二维CAD到三维CAD,持续深化国产化应用水平
中车株洲所始创于1959年,现为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一级全资子公司。历经60余年改革发展,中车株洲所始终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旗帜,促进产业快速成长,形成了“轨交、材料、汽车、新能源、工业传动、智轨、海洋工程装备、电力电子器件、类金融”九大产业板块,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391亿元。
中车株洲所与中望软件的深度合作至今已超过5年时间,近期,双方在“提升CAD软件国产化应用水平,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上再次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继借助中望CAD统一二维设计工具后,中车株洲所应用中望3D进一步实现了降本增效,提升了信息化水平,从而赋能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升级。
“信息化建设必须以业务为中心”这一理念在中车株洲所得到贯彻和执行。其负责人认为,信息化建设必须深入了解业务的需求和痛点,才能更好的支撑业务的发展。因此,中车株洲所的信息化规划首先从核心业务部分出发,由业务层面信息化到管理信息化逐步推进,无论是二维CAD的国产化替代,还是三维CAD的深度应用,都是按照该理念进行规划和落实的。
据介绍,近几年来,为应对发展新挑战,中车株洲所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现已建成了数字化产品研发设计平台和大数据管理平台,打通设计、制造、质检、物流等各流程关键数据,赋能数字化驱动创新发展。其中,在CAD软件应用上,中车株洲所与中望软件开展战略合作持续推进国产化替代,从中望CAD切入,到中望3D的推广应用及个性化功能定制开发,持续助力业务发展与企业经营管理。
满足研发设计应用需求,中望3D赋能中车株洲所数字化升级
具体而言,中车株洲所对于三维CAD软件的选型要求是“赋能提效”,一方面需确保三维CAD软件的平稳切换,保障产品研发设计工作的延续;另一方面通过设计平台与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集成共享,提升设计协同、制造协同效率,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此外,中车株洲所希望借助国产自主的三维CAD/CAM软件,保证企业核心数据安全。
“数字化转型存在着极大的行业差异性,不同细分领域的业务迥异、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千差万别,企业的核心业务场景也各有不同。”中望软件中车项目负责人介绍,中望提供了强大的国产三维CAD平台软件,以及开放的API接口,并提供研发级技术支持,帮助中车株洲所进行个性化定制开发、实现产品数据与PLM系统的集成对接。“我们希望通过中望提供CAD底层技术及技术开发服务、企业提供行业知识和应用场景,共同打造企业数字化设计平台,进而赋能企业乃至行业数字化转型。中车株洲所就是一个典型范例。”
目前,中车株洲所应用“中望3D+定制开发服务”解决方案,满足了全所设计业务应用需求,实现降本增效:设计师无需改变原有使用习惯,实现了三维CAD软件的平稳切换,又加速了三维设计软件的国产化替代进程,提升了核心数据安全性。另一方面,中车株洲所基于中望3D平台定制开发了零件图设计模板、工程图设计模板,在提高设计效率的同时,初步实现图纸数据的标准化。同时,依托中望自主三维几何建模内核及中望研发级二次开发服务,中车株洲所顺利开发出了中望3D与企业现有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Windchill无缝集成所需的相关功能接口,支持验入图纸时的相关校验工作,确保数据的一致性与规范化,更好地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标签 :
相关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