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研究型审计怎么开展?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江苏省审计系统紧紧依托项目做文章、搞攻关,在实践中拉直问号,做实研究,他们的经验做法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借鉴。审计署官网、政务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号、学习强国号等新媒体平台从今天起分6次集中报道他们开展研究型审计实践的生动案例。
以研究促立项。在选题上,江苏审计人胸怀“国之大者”,聚焦民生安全,研究民生政治,确定立项主题。如,立项前重点研究了省情,发现江苏经济发展快、工业发达,土地开发利用强度高,珍惜利用土地资源,迫在眉睫。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土壤污染具有较强隐蔽性和长期性,一旦污染修复不易,亟需摸清家底,促进提升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以研究找问题。坚持问题导向,进点前,项目组围绕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审前研究。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这条主线,学习国家政策,研究行业法规,倾听专家建议,细化审计思路,在集思广益、里外互动中解决“审什么”的问题。
以研究抓实施。审计是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精细活,每个环节都需要衔接好、统筹好、解决好。全省“一盘棋”,破解各自为战、凝聚力不强的问题;全省“交叉审”,破解“同级审”无法审深审透的问题;外聘专家全程指导、与主管部门密切互动,破解行业知识缺乏的难题;借助高科技新技术,破解现场核查点多面广、传统手法效率低下的难题……等等!
以研究推整改。在审计报告环节,注重研究被审计地区实际情况,对发现问题不是简单罗列,而是去粗取精,做好“深加工”,提出对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具有建设性的审计建议,确保审计建议提得准、落得下,并真正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对症良方”,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实现揭示微观问题与服务宏观决策的统一。
当下,各级审计机关正在掀起学习贯彻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精神的高潮,让我们勇毅前行,大胆创新,在开展研究型审计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成就,书写新辉煌。
土壤干净,空气湿润,水清苗壮......在苏北某工业园区,经过整治后的垃圾填埋场让土地又恢复了生机。“这次审计,帮助我们系统梳理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查出问题切中要害,促进了全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提升。”江苏省主管部门的一位领导如是说。
审计人员现场查看垃圾填埋场
2021年1至6月,江苏省审计厅组织全省13个设区市审计局开展了土壤污染防治审计调查。举全省资环审计力量大规模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审计,在全国并不多见。
从当初“不会审、不敢审”,到收获满满,他们在探索中感受到了研究型审计带来的不一般的体会和感悟。
用组织创新提质增效
相比水、气污染防治审计,土壤污染防治审计是一个全新领域,专业性强,也没有类似的审计经验,一切都要从头摸索。
“土壤污染防治,事关老百姓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我们开展这次专项审计,就是要摸清情况,进一步推进全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江苏省审计厅副厅长葛红民说。
“以前没接触过这类项目,审什么?怎么审?”当审计厅资环处的龚怒接过全省主审的重担时,心里直打鼓。
“用研究的思路破解审计中的难题,用创新的思维突破传统的经验。”面对大家的疑惑,审计厅资环处处长蔡锦卫给出一些启示。
创新,从项目组织方式开始。人员组合实行全省一盘棋,组建骨干队伍,统一指挥调度;加大审计力度,开展交叉审计;统一实施、统一标准,确保审计质量。
“配强审计力量,尤其要以干代训,为县、区基层机关锻炼培养骨干。”蔡锦卫介绍说,全省设一个大审计组,由省厅统一指挥,分管副厅长任组长,设数据、项目“双主审”。下辖13个市局各自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审计小组,分管副局长任组长,同时设“双主审”。整体上实现上下联动,横向互动、信息共享、共同推进。
审计厅资环处8位同志,全部下沉审计小组,参加一线审计,指导协调,把关质量。同时,省厅分门别类,建立起线上、线下等多种联系渠道,及时指导答疑,交流共享信息。
审计过程中,做到“六统一”:统一编制审计工作方案、统一发送审计通知书、统一人员交叉分工、统一现场实施时间、统一数据分析、统一出具审计报告,确保步调一致、质量可控。组织架构顶层设计的优化,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为项目顺利推进、保证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利用专业平台,审计人员开展数据分析
用思维创新探出路
审计目标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省厅率先开展试审,为全省开展审计趟路。
“省厅统一制定审计工作方案,明确了审计方向。同时列出问题核查清单,让每个审计小组认真对照逐一核查。对查出的每一个问题,回答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个必答题,这就解决了‘审什么’的问题。”蔡锦卫说。
围绕推动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审计方案确定以“审落实、审资金、审项目”为目标,全面考量全省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执行、目标完成、资金安排、项目建设、责任落实等情况,重点调查农用地土壤污染分类管控、受污染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土壤污染环境监测、土壤污染预防和保护等4个专题,并制定下发包含60个问题的核查清单。
同时,江苏省审计厅明确现场核查“五必查”:上级政府下达的土壤污染防治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必查;严格管控类农用地必查;土地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必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关停拆迁必查;土壤污染重点修复项目必查。
核查问题清单化,大大帮助审计组聚焦目标,靶向发力。
审计人员查看污泥处理情况
用方法创新寻路径
“进点前,省厅组织培训,让大家熟悉政策,吃透审计工作方案;审计中,加强对下指导,统一数据分析,下发核查疑点,统一质量标准;审计后,统一问题定性,统一审理,严把审计报告质量关。”主审龚怒说。
上下一盘棋,为“怎么审”吃了一个定心丸。省厅与省级主管部门密切合作,咨询政策法规。省生态环境厅土壤处每周组织专家与审计人员共同研究,为各地审计小组答疑解惑。
“再换个图层,注意看这个标出红线的区域,这是地块上及周围的情况……”。在江苏省测绘工程院里,省厅主审龚怒和同事刘延飞,正在和专家利用专业平台,研究图像。利用数据分析,省厅共生成11类1000多条疑点,下发各审计小组核实取证,大大提升审计的精准度。
为弥补专业知识不足,审计厅从南京大学聘请4位专家,全程为参审人员实时答疑解惑,现场为解决专业问题“支招”。在省厅的示范带动下,全省超过半数的审计小组也迎来了自己的“驻组专家”。
各审计小组,也充分发挥创造性,做实做细审计实施方案。走访座谈搜集情况,数据分析查找线索,实地核查锁定疑点。那些能“上天入地”的地理信息技术、无人机测量等,成了审计人手中的“利器”;而“铁脚板”,带着审计人丈量散发恶臭的“垃圾山”,查遍了农膜回收站、固废处理中心等,走遍了需核查的农用地、建设用地等区域。
为保证审计质量,省厅统一审计现场取证,统一审计报告模板。现场审计结束后,统一组织起草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审计小组对发现问题定性把握不准的,省厅统一研究,统一把关。
审计人员现场查看农药包装盒回收情况
审计报告和专题信息拟定后,省厅还专门听取相关主管部门专业人员意见,确保审计结论准确无误。
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省厅组织全省法规部门审理骨干及项目组长、主审进行“三堂会审”,集中统一开展交叉审理,对发现的问题逐一“过堂”,确保事实描述准确、引用法规适当。
严格把关,高质量审计,使得查出问题精准,建议措施得当,得到省级主管部门和各设区市政府的认可与重视。13份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超过半数以上,得到当地政府完全同意、“无意见”的回复。
用高位推动促整改
两个月后,一份高质量的审计报告,摆在了省主要领导案头,并得到迅速批示,要求省级主管部门和各地政府,认真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
省土壤污染防治协调工作小组专门印发整改工作方案,指导全省开展整改工作。省级主管部门分别组织召开会议,推进全省整改;派员赴各地调研,推进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政策。各设区市政府纷纷召开主要领导主持的专题会议,部署、落实审计整改。
审计厅要求各审计小组,边审计边沟通边促整改。“这次审计,不仅查纠个案,更注重完善机制和制度。”主审龚怒介绍说,这次审计促进省、市出台制度72项;13个设区市重新梳理并公布了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审计后新增1621家重点监管单位;136个污染地块的风险管控或修复工作得到有效推进。
审计人员现场查看垃圾处理情况
审计推动了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和目标任务完成,进一步完善了有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促使相关部门和地区,更加重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并采取更加严格的防治措施,保障农产品土壤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审计人员现场查看污染地块修复情况
土壤污染防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建设“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美丽中国,江苏审计人正以奋进的姿态、创新的思维书写着审计新担当。(程宏伟、龚怒)
出品:审计署审计宣传中心 江苏省审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