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顾问:进击的大湾区
导言:中国已进入城市圈和城市群在经济和人口两方面展开竞争的时代。据太和顾问观察,城市群中“能量水平”较高的城市更有可能拥有更多的人口。因此,预计大湾区未来会继续吸引更多人,而这些人的教育水平也会继续提高。
2月18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颁发文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同世界湾区比较,在将来,粤港澳大湾区将做五件事情。
第一,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城市群;
第二,建立国际的创新中心;
第二,建设港澳与内地融合的先行示范;
第三,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第五,支撑“一带一路”重要战略发展。
作为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典型代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成就非凡,未来要打造“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任重而道远。随着全国人口增速放缓、老龄化加重、各地不断出台优惠政策激烈竞争抢夺人才的情况下,粤港澳大湾区如何维持其吸引力,保证人才及人口净流入而不流失,就变得至关重要。
大湾区城市差异系数
充足且优质的人才资源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大背景下,只有依靠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即高质量人才所创造的劳动价值,才能避免因人口红利的消失而出现的经济停滞,从而进一步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也就是说,集聚优质、充足的人力资源,汇聚高端人才,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大湾区人口增速居全国首位
中国已进入城市圈和城市群在经济和人口两方面展开竞争的时代。据太和顾问观察,城市群中“能量水平”较高的城市更有可能拥有更多的人口。因此,预计大湾区未来会继续吸引更多人,而这些人的教育水平也会继续提高。
作为中国经济核心重地之一的粤港澳大湾区,多年来其人口基本维持着净流入。数据显示,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广东、香港、澳门、大海湾地区九个城市的总人口达到56.118400,在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年达到78.014300,增长率为39.02%。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惠州、中山等6个城市常住人口增加2040.63万人,占同期全省常住人口增长的94.00%。同时,大湾区内地9个城市已有广州、深圳、东莞3个1000万人口城市,2020年人口将分别达到1867.66万、1756.01万和1046.66万,佛山近1000万人口,这意味着,广东四大人口城市近10年来的人口增长,不仅远远超过全国人口增长、广东省人口增长,还远远超过大湾区九市的人口增长。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甚至于人口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广东省尤其是大湾区人口增幅显著的情况在全国并不多见。人口的进一步流入、年轻化的人口结构和较高的出生率推动了大湾区人口的快速增长。
人才集聚能力强,但仍需加强基础教育
在湾区自身内部与外部竞争中,人才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国家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为我国,特别是粤港澳城市群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新动力和新空间,赋予了新使命,带来了重大机遇。为了抓住这个重大机遇,需要集聚具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
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广东自贸区建设的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政府正就创新合作机制,共同建设国家创新发展,湾区人才高地构建为重点,进行积极的扩展和投入。目前,广州已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了教育现代化,但与广州的优质教育资源相比,深圳显现较大差距。深圳十年间人口增长近714万人,经济也在飞速发展,但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的短缺。
据太和顾问了解,今年深圳全市计划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学位10.37万个,其中高中学位约1.6万个,到2022年,新改扩建30所公办普通高中,新增学位6万个,增幅超过60%。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大湾区有20所新高校筹建或开始动工,其中有8所是与港澳高校合作办学,湾区内超过30个高等教育单位不断推进新建高校、新建大学校区、研究生院等建设。
此外,在过去一年里,佛山、东莞、珠海、中山、肇庆等城市在高等教育方面均有新动向。佛山城市学院在去年12月进行了项目规划条件论证公示;肇庆的广东公共卫生与健康医学院项目计划今年4月份全部建设完成,计划9月份投入使用。
大湾区人才“内战”
长期以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高度发达地区,人才的吸引力是十分强劲的。但与国内其他一线城市相比,大湾区的人才吸引力水平和人才集聚水平尚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发布的2020年《全球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深圳、广州作为大湾区的主要核心城市排名分别为78和97位,落后于上海(32位)、北京(35位)、杭州(67位)、南京(75位)。
大湾区不仅当前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滞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大湾区内人才对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吸纳与输出的贡献支持相对不足。粤港澳“9+2”城市里人才有一定的合作和交流。随着大湾区建设的逐步推进,粤港澳在教育与培训方面的交流合作更是日益增多。然而,大湾区人才合作并没有成为主流,相反,与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抢人大战”相类似,不难发现,大湾区内人才招引政策的焦点同样也是同质化的无序竞争。比如,针对高层次人才推出的招才引智计划有深圳的“孔雀计划”、广州的“红棉计划”、珠海的“珠海英才计划”、东莞的“蓝火计划”、惠州的“人才双十行动”、香港和澳门地区的“科技人才入境计划”等等。
从简化程序的“零费用”“零排队”到“自动审批”,从发放面试、租房、安家等补贴到各种优惠购房政策,从“免费租借办公区”的创新创业扶持到高达上亿元的项目资助,大湾区内各地政府都想方设法招揽人才,“攀比”谁的力度更大。
由此可见,大湾区内各城市为了在引才竞争中取得优势,对人才的扶持多放在物质待遇等方面,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策的趋同化现象,特别是在生活待遇和支持力度上有上升的趋势,出现了政策上互相攀高、待遇加码和脱离地区实际盲目引进的情况,缺乏区域内的协调和差异化定位。同时,人才政策的“攀比”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为社会所诟病的投机现象和政策寻租现象。
此外,当前大湾区的人才政策同质化竞争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各城市盲目跟风,引进的人才脱离市场需求,不能与当地产业及发展战略相融合,不能体现地方特色;城市将人才引进的数量作为政绩工程,对人才政策研判不足,甚至多次“打补丁”式地推出“新政”加剧“白热化竞争”;抢“帽子”成风,人才收入差距放大与创新贡献不成比例;只关注引才,忽略用才和留才,人才政策的协调性、配套性不够;等等。
“十四五”时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支撑下,数字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全面发力。伴随着数字化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大湾区企业对科技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在急剧增加,特别是广州和佛山的传统制造业中心需要在创新及科技发展方面采取更多的变革与改进是否拥有这两类人才成为制约大湾区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大湾区各城市应该将人才引进与产业深入融合,不能盲目“抢人”,要针对城市发展特点、人才现状、经济发展需求,精准施策,形成地方特色;通过人才引进带动项目引进,实现“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互动。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标签 :
相关网文
24小时热点图片
一周新闻资讯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