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关总署网站消息,近日,杭州海关批准对辖区2家企业的27.3吨加工贸易残次品以销毁后的报验状态进行补税,为企业降低税负9.9万元。这标志着加工贸易残次品管理改革试点正式在杭州海关辖区落地实施。
日前,海关总署开展加工贸易残次品管理改革,这是海关优化加工贸易监管体系,对标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解决海关监管中制约加工贸易发展瓶颈问题的重要举措。首批试点在包括杭州海关在内的9个海关开展。
根据现有规定,加工贸易企业需内销残次品的,通常根据其对应的原进口料件价值征税。在实践中,有企业反映残次品折料征税税负成本高、复运出境难,是开展加工贸易业务的痛点。为帮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海关总署在保留现行加工贸易残次品折料内销监管模式的同时,推进残次品销毁处置管理创新。
按照创新规定,加工贸易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实际,对无法内销或者退运的加工贸易残次品,在向海关申报后自行或委托第三方,通过无害化销毁处置方式改变其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特性,并按销毁处置后的货物报验状态申请补税。此举既遵循国际环境保护通行做法,也符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有助于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以前残次品要折算成原料补税。改革后,我们只需将残次品像边角料一样冲压报废。海关审核后,残次品核销可以按边角料的价格补税,这样处理即省时省力又省钱,预计一年可以可降低税负10万元以上。”参与此次改革试点的浙江西密克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副总经理陈伟荣说。
作为全国首批改革试点海关,为确保试点顺利开展,杭州海关积极开展调研,确定试点企业名单,第一时间赴企业开展政策宣讲和实地帮扶指导,同时及时总结经验,结合企业试点开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向上级部门提出由单家企业向整个行业推广的建议,帮助辖区企业用足用好改革优惠政策。(朱安娜、梅申、陈珊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