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红色档案故事:H761背后的故事
导言:在深圳海关档案陈列室,摆放着一台大型计算机。经过岁月的洗礼,它已色彩斑驳、油漆脱落,键盘松动、卡扣缺失,它是40多年来海关科技改革的参与者、见证者,默默地助力海关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它就是打破国内计算机单一科研应用领域,首次应用到政府事务处理系统,业内大名鼎鼎的H761工程主机。
来自海关总署网站消息,在深圳海关档案陈列室,摆放着一台大型计算机。经过岁月的洗礼,它已色彩斑驳、油漆脱落,键盘松动、卡扣缺失,它是40多年来海关科技改革的参与者、见证者,默默地助力海关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它就是打破国内计算机单一科研应用领域,首次应用到政府事务处理系统,业内大名鼎鼎的H761工程主机。
时间回到40多年前——当时的九龙海关装备简陋,各项工作基本靠手工进行,监管状况与如今相差甚远。旅检监管,需要手工翻查名单;车辆监管,需要人工登记核销;货物监管,凭经验确定布控对象。那时候的罗湖口岸,只有几间简陋破旧的海关查验房,在人头攒动、水泄不通的业务现场,关员们一件件开包检查,一页页手工登记,旅客们拥堵在旅检现场,更是心急如焚、怨声载道。关税的核算征收基本靠算盘,每年春节等高峰期,都要全关男女老少齐上阵,通宵达旦保畅通。征收关税的同志,一手打算盘,一手填税单,用计算器一条条统计,常常忙到手臂红肿、麻木甚至无法抬起,累得头昏眼花、心力交瘁,一不小心看错数据又得推倒重来。
海关科技应用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若是有科技的支持,海关改革必将迈出一大步,但当时国内的计算机应用还是一片空白。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的徐满昌,因为计算数学专业的优势以及在上海研究所从事计算机工作的实践经验,总署将他从上海调入深圳海关负责研究计算机程序编写,委以科技改革创新重任。
徐满昌毕业后一直从事计算研究工作。1975年他踏上南下的火车,作为北大毕业的天之骄子,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放弃一户难求的上海户口,来到深圳这个当时荒凉偏僻、人口不足3万的小镇,而徐满昌只有一句话:祖国需要我!徐满昌决心用毕生所学改善海关作业现状。他撰写了以“九龙海关使用电脑很有必要”为主要内容的调研报告,上交海关管理局。1976年1月,海关管理局正式立项,定名为H761工程。
程中,没有任何可以作为参考的资料,也缺乏相关的科研人才,只能一个难题一个难题地攻克,一次又一次地调试。其次是生活难关。创业之初,吃、住条件异常艰辛。由于缺乏空调暖气,科研人员在闷热的五六月只能打地铺,寒冬时节则要随时面临伤风感冒的侵袭。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一步一步朝着目标进军。他们把自己关在苏州计算机厂,与世隔绝、埋头苦干,终于在1976年底完成了软硬件设备的研制,期间光设计用的草稿就堆了1米多高。
软硬件的成功研发,只是走完了“万里长征”的一半,还没到可以欢呼的时候。回深圳的路上,为了在颠簸的火车里保护好“国门重器”,九龙海关技术人员将磁芯板包装好,紧紧绑在手上,一路抱回深圳。
此后,徐满昌一头扎进攻坚克难的工作中,白天深入海关业务现场跟班作业,学习业务知识、收集业务需求,晚上查找技术资料、设计项目流程、编写操作系统。第二天再把设计好的方案带到现场,征求意见、操作实验、调整模块,先后攻克了汉字系统无法处理阿拉伯数字、与银行无法对接、程序运行卡机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经过反复调试,1978年1月,H761系统终于在罗湖口岸投入使用。
H761是全国首次在政府事务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是海关系统第一个业务管理自动化系统,填补了海关业务科技空白。从此,海关进入了“电脑时代”,海关关员在终端键盘上输入数字就能自动完成登记、核销、查找,速度又快又准,通关效率大为提高。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四十余载转瞬即过。如今,世界已经迈入了信息化时代。和过去相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深度应用,已经让关员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进出境旅客和货物能够高效便捷地通关。但每当想起那台色彩斑驳、油漆脱落的大型电子设备时,它承载着的厚重历史和拼搏精神总是能够再度激励海关人继续奋勇向前。
标签 :
相关网文
一周新闻资讯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