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新科技为“碳达峰、碳中和”积蓄能量
导言:朗新科技集团旗下的新耀能源(朗新新耀),利用云计算、大数据、IOT等前沿科技,为光伏电站产业链提供数据采集、电站监控、电站体检、运维管理、发电分析等一体化服务,持续保障光伏电站发电效率,提升光伏电站的发电量及运维工作效率。
近几日,“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既是全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举措,也是中国能源安全和经济转型的内在需求……
从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第一次提出“要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并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起,“碳中和”就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在此背景下,2021年3月1日,国家电网公司正式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提出未来将采取18项措施,在电力领域内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此消息一出,除了行业外,资本市场也随之沸腾。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在于严格控制碳排放,同时积极推动清洁能源应用替代,这就需要各方从供给侧和消费侧两端同时采取有效手段,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朗新科技(300682.SZ)凭借长期聚焦数字能源总结的经验与技术,早在多年前就开始通过B2B2C的业务模式,在从事数字能源平台建设和数字化运营的同时,分别从供给源头和需求企业两端着手,践行“碳中和”的实现。
清洁能源发电聚焦光伏发电 助力能源供给侧结构改革
能源燃烧是我国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其中电力行业排放约占能源行业排放的41%,减排任务很重。其实,电力行业也早就意识到问题的“根结”,近年来重拳频出、持续深化能源结构改革,降低热媒发电比重,大力推动以风、光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发电方式,通过技术合作,提高绿色能源的并网率,降低弃风率和弃光率。
朗新科技集团旗下的新耀能源(朗新新耀),利用云计算、大数据、IOT等前沿科技,为光伏电站产业链提供数据采集、电站监控、电站体检、运维管理、发电分析等一体化服务,持续保障光伏电站发电效率,提升光伏电站的发电量及运维工作效率。同时,朗新新耀还为全国十几个省份光伏扶贫电站提供全方位的运行监控和扶贫收益管理,助力扶贫办、扶贫户接入国网光伏扶贫系统,在降低偏远贫困地区弃光率的同时,还帮助农户实现脱贫致富。
目前,朗新新耀在光伏新能源领域快速突破,其光伏云平台已累计在全国28个省市区,接入1万多个光伏电站,蓄集2000多个光伏企业近10GW容量。随着新基建的持续加码,清洁能源比重将由当下不足10%提升到70%以上,而光伏发电清洁、可再生的能源优势将进一步降低城市能源消耗,助力城市绿色发展。
光伏发电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痛点 深化消费侧能源改革
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引起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国连续出台多项举措严控汽车尾气排放,推出多种利好政策鼓励老百姓购买新能源汽车。2021年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9.4万辆和17.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5.8%和238.5%,连续7个月刷新单月销量历史记录,昭示着新能源汽车迎来了发展春天。这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技术的飞速发展,有效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的两大痛点 -- “电池续航”和“充电难”。
朗新新耀直击新能源汽车“充电难”痛点,通过整合主机厂、汽车服务公司、充电运营商等产业上下游资源,自主研发出聚合充电服务平台“新电途”,将市面上绝大多数的充电桩整合到平台中,提供便捷的一键充电服务,让车主告别了重复下载充电APP的苦恼,也为充电桩制造商、设备运营商提供全流程管理赋能,实现多方共赢。“新电途”云平台已在全国260余座城市成功接入1万多座充电站、超11万根充电桩。当下,新能源车在我国汽车保有量中仅占1.75%,“新电途”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新能源汽车充电持续赋能公共出行 打造智慧出行体验
提高绿色公共出行体验,降低私家车排碳率也是推进“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在这个领域,朗新科技主要发挥自身数字化的技术优势,赋能公共出行机构为老百姓带来更智慧、更便捷的出行体验。
朗新科技为上海地铁建设并运营的“Metro大都会”APP注册用户超3000万,为乘客提供先享后付、秒级过闸的便捷体验,是上海市民地铁出行的首选。同时,“Metro大都会”还实现与北京、杭州、南京、苏州、宁波等全国14座核心城市的地铁或公交的互联互通。此外,朗新科技还赋能南京公共自行车实现“信用免押出行”,大幅提升市民骑行意愿及体验……
数字化技术大幅提升了人们对于公共出行的热爱,为“碳中和”进程默默奉献。
上海地铁扫码出行场景当前,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已达峰值,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50年-70年的过渡期。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的30%,但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规划仅有30年时间,必须付出成倍的努力。未来,朗新科技将持续用数字化技术赋能政府、企业,从能源供需两端的根本出发,提供更环保、更智慧的服务,为中国“碳中和”愿景贡献能量。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标签 :
相关网文
一周新闻资讯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