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政府报告中39次提及“就业”
导言: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虽然篇幅只有约1万字,但在报告中,今年经济发展、就业保障、改革举措等一系列焦点议题都得到了全面阐述,尤其是报告中39次提及“就业”一词,较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2次大幅增加,显示出这项工作正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虽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但报告依旧为2020年中国的发展提出了四个与民生相关的量化指标。在这四个指标中,与就业有关的就占到三个——分别是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历来都是高频词。比如在2018年,报告中提及“就业”二字22次,而今年则达到39次。尤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篇幅还有大幅压缩,因此更显得这个39次的“含金量”非比寻常。
从就业上看,前期由于企业仍然存在部分前期结转订单,因此员工复岗率仍有一定支撑,但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0%,比3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开始显现就业压力。未来如果订单情况继续出现压力,企业存在二次停产、挤出就业的可能性。另外,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874万人,创历史新高。
因上述因素的存在,要实现量化指标,2020年将对相关就业政策提出要求。
对此,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各地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
同期发布的国务院关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下称计划报告)对此详细部署称,要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因地因企因人分类帮扶,着力防范化解规模失业风险。更好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保居民就业的支撑作用,探索相关支持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
引导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帮扶,实施部分职业资格“先上岗、再考证”阶段性措施,用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相关网文
一周新闻资讯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