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未来出行!比亚迪双向逆变技术深度解读
导言:马上就要到春节了,很多小伙伴们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有的忙碌在回家的路上,有的准备春节出游的行程。而想要让这些美好的计划一一落地,自然离不开一台靠谱的座驾。如今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很快,随着国家政策的优惠,以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成熟,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进入千家万户中,但是一部分新能源车主有时也会面临意想不到的窘境。如果新能源汽车行驶在半道上电能耗尽,只能在路边等待救援。这时你是否也能给爱车找一个巨大的“充电宝”呢?
马上就要到春节了,很多小伙伴们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有的忙碌在回家的路上,有的准备春节出游的行程。而想要让这些美好的计划一一落地,自然离不开一台靠谱的座驾。如今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很快,随着国家政策的优惠,以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成熟,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进入千家万户中,但是一部分新能源车主有时也会面临意想不到的窘境。如果新能源汽车行驶在半道上电能耗尽,只能在路边等待救援。这时你是否也能给爱车找一个巨大的“充电宝”呢?
而这正是比亚迪车主独有的优越感,说到比亚迪,相信大家都知道它有一个“移动充电宝”的称号,之所以有这个头衔,正是因为其优秀的续航能力以及强大的逆向充电技术。比亚迪电动车不仅可以从电网中汲取电量,而通过其放电插线板,比亚迪电动车更是可以化身“超级电源”,不仅能给电饭锅、电磁炉等小家电充电,甚至可以给其他电动车充电。接下来,我们就针对此项技术三种强大的模式为大家逐一解析。
车对负载模式—烧烤、煮饭、涮火锅,别人只有羡慕的份儿
脑补一下,自驾户外露营是很开心的事。可若是只能吃一些速食食品,难免有些煞风景。把食材准备好,将电磁炉、电烤箱架起来,而且不点火、不污染环境,背靠青山绿水,美景配佳肴,岂不美哉!这时就要看比亚迪大显神通了。通过充电口可以反向输出电量,比亚迪可以供车主携带的小型电器使用,这也就是其双向逆变技术的“车对负载模式”,也是除了比亚迪车主,别人享受不到的福利。
在家庭断电或是野外露营时,为家用电器提供可靠的电力支持。只要是15kW以下的如电茶壶、电磁炉等电器,该技术都能为之提供单相交流电,充电及反向供电使用的都是同一个接口,外接的是一个普通的插线板,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复杂的设备,给露营锦上添花。同时,车辆不仅仅可以给以上电器供电,还可以给整座建筑提供三相交流电。当遇到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特殊情况而导致电网中断时,电动车便化身为一个移动的电站,并网供电作紧急使用。如果家庭每日用电6度左右,一台车可以给整个家庭供电长达10天,有效提升家庭用户对于电动汽车使用的便利程度。
车对车模式—让车化身大型充电宝,“以电会友”
虽然刚刚步入2020年,但是相信关注电动车的小伙伴,一定对去年比亚迪唐“忙碌的身影”记忆犹新。开在路上的唐先是“拯救”了在路上没电的某国外品牌纯电动车,而后又传出比亚迪电动车再次向某自主品牌纯电动车伸出了援手的消息,甚至许多4S店都会在自己的店里准备一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当“救援车”。众所周知,电动车最令消费者关注的问题就是其电力续航问题,而正是因为比亚迪靠谱的续航能力以及强力的反向充电功能,才能在路上“拯救”一辆又一辆没电的纯电动汽车。
这就是比亚迪双向逆变技术中强大的“车对车模式”,可实现车辆之间互相充电。进一步扩大电动汽车可充范围,可作为紧急救援车对因电力不足导致无法运行的车辆进行充电。比如,如果您驾驶着一辆比亚迪电动车,路遇没电抛锚的电动车,而附近又找不到充电站,您可以伸出援助之手,在车对车充电的模式下,半小时充电量可达20度,可续驶100公里。 这也是为什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能够实现销量持续增长的原因,更是比亚迪受到车主们以及“同行”青睐的关键所在。
车对网模式—让车变成“家用电器”,用起来更方便
现在中国高峰电力使用如此紧张,若以后电动车普及,靠每家电动车将多余的电反馈给电网,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稳定电力的作用。那电动车将不但是一个驾驶工具,更是一个利于民生的电力传导工具。这也是比亚迪所能考虑到的——让车不仅仅只是车。
电动车不仅能通过电网充电,还能将电反馈给电网,以实现削峰填谷。比如,在晚上用电低谷时期,我们可以对电动车进行充电,将能量保存在电池里,然后在白天用电高峰期,由车辆向电网并网放电,将储备的电反馈给电网,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电网的供电负担,从而实现削峰填谷。不夸张的说,如此充满预见性的理念,未来在“20后”的眼中,也都是十分前沿的。
做比亚迪的车主,不仅免去了爱车突然“趴窝”的担忧,还可以扮演救援大神为他人的车解决燃眉之急,同时他们自驾出游用电不愁,这一切都得益于比亚迪强大的双向技术。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方兴未艾,谁能抢先把握市场机遇,谁就能引领行业的发展。无疑,比亚迪已占得先机,双向逆变充放电技术不仅帮我们节省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能源,更解决了电动车充电难的难题,在未来发展中必将大有作为。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相关网文
一周新闻资讯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