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铜业协会:高能效电机和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将为铜带来持续需求
2018/11/15 16:00:00 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
导言:2018年亚洲铜周期间,由国际铜业协会主办的工作坊于11月15日下午在上海金茂君悦大酒店举办。工作坊邀请了来自国内外铜产业链的行业专家和意见领袖共聚一堂,共同探讨铜在当今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和中国语境下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铜在其重要应用市场面临的关键机遇和挑战。
2018年亚洲铜周期间,由国际铜业协会主办的工作坊于11月15日下午在上海金茂君悦大酒店举办。工作坊邀请了来自国内外铜产业链的行业专家和意见领袖共聚一堂,共同探讨铜在当今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和中国语境下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铜在其重要应用市场面临的关键机遇和挑战。
活动中,国际铜业协会发布了两份最新的全球研究报告,报告发现伴随中国和国际市场上电机能效的持续提升和绿色经济模式的推广,铜将有望迎来新的增长需求和发展机遇,并在低碳经济转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高能效电机推广举措将显著提升铜需求
由国际铜业协会支持,MetalsPlus 公司完成的最新研究显示,到2022年,全球由电机和发电机产生的铜需求总量预计将增至每年273万吨,而中国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市场的电机用铜总量目前约占全球市场的一半,而且政府已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大范围提升电机能效标准 -- 如执行 IE3标准(对应国家二级能效标准) -- 这些举措必将带来更多的铜需求。
MetalsPlus 董事总经理,同时也是本研究作者 Paul Dewison 认为,低碳经济转型正在影响着电机设计的变化趋势。他说:“电机目前是最耗电的环节,消耗了占总发电量38%的电力。电机能效的提升意味着电力消耗量的降低,而相应的也将减少用于发电的化石能源消耗量,从而促进低碳经济转型。由于铜是提高电机能效的关键材料,其需求量也将显著增加。”
国际铜业协会全球市场分析及推广经理 Colin Bennett 表示:“此项研究凸显了铜在能源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从重工业和公共设施电机到汽车和家用电器等小型电机应用,众多领域都蕴含着广阔的能效提升机会。铜能够助推这种转变,为低碳经济转型添砖加瓦。”
铜在电机及发电机市场已有广泛的使用。2017年,这一市场的铜需求达到了213万吨。其中,工业电机占有的市场份额最高 -- 达28%,其次是家用电器(19%)和空调制冷设备(17%)。
目前电机驱动系统中从能量输入到有效应用之间有45%的电能技术损耗率。尽管这些损耗大部分是由电机驱动的设备,而非电机本身造成的,但如何提升电机能效仍然是业界关注重点。通过优化现有设计、开发稀土永磁方案和其他非永磁方案,铜材料可以降低损耗。因此,国际铜业协会预计在不远的将来,铜需求量将有所增加。而电动汽车的崛起也将进一步扩大汽车行业对电机和发电机的市场需求,并随之提升铜需求。
生命周期评估彰显铜在中国绿色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国际铜业协会的另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当将电缆产品置于生命周期中进行评估时,铜电缆在一系列可持续性能指标上的表现要比铝电缆高5%到21%,这些指标包括了气候变化、能源、富营养化、酸雨和烟雾等。
本项研究由国际铜业协会支持,赛迪研究院(CCID)及德国 thinkstep AG 公司联合开展,并按照 ISO 标准接受了国际公认权威专家的审查。研究使用了生命周期评估的方法来分析电缆在生命周期多个阶段产生的环境影响,包括从原材料开采与提炼,到生产运输,直至组装、回收和报废等环节。
考虑到输电损耗的重要影响,电缆在“使用阶段”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全生命周期的评估结果。根据中国电缆选择标准,由于载流量相对较高,使用中损耗又更低,铜电缆的综合使用效能要明显高于铝电缆。相对而言,不同电缆材料在生命周期其它阶段的差异并不那么显著。比如,电缆材料在生命周期末期的表现主要取决于其回收比例和回收技术。
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生命周期评估作为一项全球广泛认可的产品/服务潜在环境影响评估方法有望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多的推广,而这项研究成果也意味着铜电缆可能凭借其环保属性在中国市场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Colin Bennett 认为:“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基于公开和专有数据,跟踪铜在整个价值链条中的表现,并进一步证明了铜是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命周期评估数据集是全球范围内用于分析铜使用情况的最具相关性、代表性和稳定性的数据集之一。”国际铜业协会全球公共事务副总裁 Fleming Voetman 表示,“除了价格、技术细节和其它具地域特色的环境因素以外,我们建议中国市场在选择电缆材料时也将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和这项研究成果纳入考虑范畴。”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标签 :
相关网文
一周新闻资讯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