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成半年经济亮点 央视聚焦传化网绿色发展新动能
导言: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半年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作为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能为中国制造带来怎样的改变?16日晚,央视财经频道聚焦传化网绿色发展新动能,用《解物流之痛:生产性服务业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和《资本入局:智慧物流竞争进入加速通道》两个篇幅,重磅呈现传化网如何践行生产性服务业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半年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作为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能为中国制造带来怎样的改变?16日晚,央视财经频道聚焦传化网绿色发展新动能,用《解物流之痛:生产性服务业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和《资本入局:智慧物流竞争进入加速通道》两个篇幅,重磅呈现传化网如何践行生产性服务业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解物流之痛:生产性服务业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资本入局:智慧物流竞争进入加速通道》
解物流之痛:生产性服务业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央视报道,随着高质量发展加码推进,绿色发展新动能不断被激发出来,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在浙江杭州的一家精细化工企业就很有发言权。
这家企业,上游连着2000多家供应商,下游服务5000多家客户,年订单18万笔,由11家物流承运商调度的1500多辆车提供运输服务。过去,物流部门像夹心饼干,销售部门催着交付速度,财务部门希望降成本,但上下游企业,甚至内部部门的信息不对称,让资源配置的效率很低。
去年6月开始,该企业得到了传化智联旗下智联慧通提供的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服务,也用上了他们的悟流云系统,从运货司机到物流经理,都感受到了变化。
司机周万喜说,“每天多少吨货、去哪儿,单子一发过来,手机上面就接收到这些信息了”,他还有个感受,以前月台拥堵又混乱,但现在货车还没到,后台已经把车备好,装运时间至少减少三分之一。
感受最深的是该企业物流部副经理徐升,他告诉央视记者,精细化工行业竞争压力大,交付上慢了半拍,客户可能就用了竞争对手的产品。使用悟流云系统后,不仅解决了信息孤岛的问题,下单、装车、签收等,都能实现可视化。据该企业供应链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这家企业的运费占销售额比重同比下降了0.18%,库存周转效率提升了9天。“未来就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只有供应链比别人做得好了,那我们的竞争优势就出来了,”该负责人说。
像这家精细化工企业类似的众多生产制造企业,目前很难得到系统性的生产性服务,没有供应链的整体解决方案。这些企业既缺乏物流供应链服务体系,也缺乏链接产业链上下游的信息系统,更缺乏有效整合利用资源的运营和金融等增值服务,导致高成本、低效率,严重制约了企业供应链能力的提升。
智联慧通公司的这套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化工、钢构、造纸、商贸等多个领域。公司总经理张中华说:“我们对于制造企业的痛点,非常清楚。如果仅仅是把终端销售的压力转移到上游制造企业,那么往往会使产品质量更差、附加值更低。我们是站在企业所需要的上下游资源,和它在产业链生态里面的核心竞争能力层面思考,如何让制造企业获取到这样的服务,帮助它实现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升,从源头解决供给侧问题。”
资源集聚:科技加持,智慧物流进入加速通道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为14.6%,尽管该数值已经实现了五连降,但依然高于美国和全球平均水平。有痛点就有空间,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前景,人才、资本、科技也开始向物流行业集聚。
近期传化智联副总裁、智能化中心总工程师项天成和他的团队在做苏州公路港的智能化升级。据测算,利用人脸识别、车牌识别等技术,能使整个园区的效率提升30%。
在项天成看来,物流行业目前有很多痛点,像信息不对称、成本高、效率低等,都可以通过技术来解决。项天成注意到,信息化在 C 端的投入和在 B 端的投入比例,美国是6:5,但中国是12:1,可以说,中国很好的技术、很多的力量,都投入到 C 端上面,如此,在中国的 B 端里,开发空间广阔、大有可为。
正是因为看到这些,项天成从服务消费者的企业来到了物流行业。这几年,公司的企业服务业务快速扩张。未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从粗放式生长转向了高质量发展,会有大量精细化管理运营的需求,这让有着“插座”功能的传化网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传化智联高级副总裁周升学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以传化网服务的一家知名企业为例,导入传化网供应链解决方案后,通过系统打通、信息共享,使结算处理时间从原来的9天下降到现在的3天,也使物流管理费用下降40%,大大促进企业的降本增效。”
2018年上半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0%,成为经济发展一大亮点,就再次证明,生产性服务业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更多的企业可以一起来开掘这样的新动能!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标签 :
相关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