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RSS

中国网圈网| 加入收藏夹 设为首页

热门关键字: 中大博学院企业广州三星行业广东互联网品牌中国深圳

更多
金煌装饰
广州东尼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雷格设计
御美养生美容

企业发布

首页 > 企业发布 > 详细内容

麦子金服:脱虚向实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代主题

2018/5/29 11:00:00 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

导言:4月8日-11日,就如何让金融“脱虚向实”,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成为博鳌亚洲论坛“金融的未来”分论坛上的重要话题。麦

4月8日-11日,就如何让金融“脱虚向实”,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成为博鳌亚洲论坛“金融的未来”分论坛上的重要话题。麦子金服CEO黄大容表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就是要提高金融服务的公平与效率。传统金融机构由于受体制束缚再加上金融垄断性长期存在,导致传统金融机构无法做到金融服务的公平和效率的优化。”

数据显示,中国目前还有超过7000多万中小微企业由于得不到资金的灌溉,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也是近段时间以来,上到经济会议,下到地方政府两会报告,互联网金融升级至国家战略规划层面的根本原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逐渐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代主题。

互联网金融借助实体经济成为时代风口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显示:在全国约5800万家中小企业中,25.8%的中小企业有借贷需求,然而在这些企业中,只有46%的企业获得银行贷款,11.6%的企业申请借款被拒,还有42.4%未申请,这表明实体经济内中小微企业想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获取资金较为困难。互联网金融“脱虚向实”,为资金流入实体经济打开了新的空间,迎来新风口。   

基于场景的互联网消费金融,逐步成为消费信贷的主要渠道。实体企业去库存,离不开终端消费的支撑。蚂蚁花呗、苏宁任性付等电商消费金融产品以及基于3C消费的各类分期公司的分期产品,内嵌于闭环的消费场景,风险可控,且贷款可百分百转化为消费,正逐步成为个人消费信贷的主流渠道。

互联网金融最初以满足社会上小额、分散、长尾的融资需求得以崛起,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融资类企业,基于强劲的竞争在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持续满足市场缝隙中的融资需求,成为传统金融体系外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补充。

据相关数据显示,互联网金融在几年内已发展成为10万亿级的市场,在驱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贡献的力量不容忽视。麦子金服创始人黄大容认为,“作为传统金融的有力补充,互联网金融从诞生之初就和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相关联,服务实体经济是互金平台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使命,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互联网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纵观全球互联网金融发展,互联网金融在实体经济中探讨业务模式是全球性大势所趋,以美国互金行业标杆Prosper和Lending Club公司为代表,在服务实体经济大背景下,其运营模式、风险控制等方面对实体经济发展起着重要影响。

金融智能化与强监管双拳出击加速脱虚向实

“在智能金融的助力下,未来新金融会下沉到更多细分场景,实现由粗放式服务到精细化服务的转型,同时,不断细化的行业监管规则和政策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这两方面真正助力金融与实体商业的不断融合。“麦子金服创始人黄大容表示。

金融智能化具体体现在移动支付、大数据、智能投资等多个层面。移动支付的普及,大大提高了人们接触金融服务的频次和方式;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通过技术完成对线上数据的收集、甄别、分析、计算和成像等一系列流程,不仅弥补了央行征信体系的不足,而且还丰富了针对个人和小微企业的风险评估手段;智能投顾的发展,让投资者能够按照自己的投资偏好,获得定制的资产配置方案建议。

黄大容表示,“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及新技术的支撑下,智能金融正在深刻改变金融行业的业态。通过科技的力量为中小微企业带来全新的融资解决方案,助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

对于金融系统安全和金融监管,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强调:“监管体系要适合国情,应该与时俱进,还要跟改革开放和创新之间的吻合度要紧密一点。”在近日的“2018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多位专家也指出,金融监管部门需要加快金融监管科技建设的步伐,在大数据金融安全监管平台的基础上,构建数字金融、数字社会顶层设计。同时,监管科技在技术手段层面,帮助监管部门实现穿透式监管,提升监管效率、防止监管死角。

黄大容表示,坚持合法合规、拥抱监管政策是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发展根基,重视产品和服务的性价比,让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也许互联网金融的另一个黄金时代就是从监管开始。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分享到:
[责任编辑:姚小冰]
更多新闻,请关注
中国企业新闻网

标签 :

网客评论

关于我们 | CENN服务 | 对外合作 | 刊登广告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客户服务热线:020-34333079、34333137 传真:020-34333002  举报电话:020-34333002、13925138999(春雷) 举报邮箱:cenn_gd@126.com
版权所有:中国企业新闻网 运营商:广州至高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江燕路353号保利红棉48栋1004

粤ICP备12024738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18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