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人工智能进入“热恋期” 陆鲸鲸眼系统改善运力组织形态
导言:5月25日,2017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简称数博会)在贵阳隆重开幕。传化智联旗下陆鲸在数博会上正式对外发布了其全新研发的开放式智能运力调度系统“鲸眼”。传化智联副总裁、陆鲸总经理孙方明及陆鲸副总经理蔡阳春、陆鲸副总经理崔东亮,与现场数百位大数据行业专家、客户代表、媒体记者代表共同出席并见证了鲸眼系统的亮相。
5月25日,2017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简称数博会)在贵阳隆重开幕。传化智联旗下陆鲸在数博会上正式对外发布了其全新研发的开放式智能运力调度系统“鲸眼”。传化智联副总裁、陆鲸总经理孙方明及陆鲸副总经理蔡阳春、陆鲸副总经理崔东亮,与现场数百位大数据行业专家、客户代表、媒体记者代表共同出席并见证了鲸眼系统的亮相。
智慧物流是产业升级的基础,是提升现代物流效率、创新物流体验的最优解。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围绕干线司机、货主创新打造的物流AI“鲸眼系统”,能够实现干线物流交易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场景的全覆盖,用智能算法从整体上优化升级干线物流周转效率。
大数据技术
让物流效率跃升
5月22日,马云在2017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演讲时表示:“现在的物流公司应该是时尚的象征,技术的代表。如果你没有在技术上投入,你是不会有出息的。”
正如其所言,物流作为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告别粗放经营走向精细化管理已是无法逃避的时代使命,而技术能力将决定这项艰巨使命能否完成。
以数据佐证,传化智联副总裁、陆鲸总经理孙方明在发布会上指出,依靠物流大数据技术赋能,陆鲸卡车司机的平均配货时间为6-9小时,相比72小时的传统配货方式,效率实现跃升。
如今,“大者为王”思维在物流行业已经行不通,只有“技压群雄”才能真正一枝独秀。传化陆鲸重磅打造的鲸眼系统已被业内人士看作是公路物流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典型代表,不难想象,随着公路物流企业对技术应用的重视以及投入,市场也将重新洗牌,以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圈地”即将开始。
数据返哺AI
算法改变物流组织形态
“万亿市场的物流业与算法驱动的人工智能,已经进入了热恋期,而且即将开花结果。” 作为资深的技术领域专家,以及鲸眼系统开发管理负责人,陆鲸副总经理崔东亮表示,大数据将决定今后20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
目前,陆鲸平台累计沉淀111万卡车司机会员,10多万货代会员,业务覆盖全国31个省份和直辖市,累计340座城市,全面覆盖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所在城市,全国化网络已形成。这些数据为陆鲸的AI发展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
鲸眼系统正是一款基于大数据算法与技术应用的开放式运力调度平台,通过它企业会员客户可以方便地调度,可以快速的构建自己的虚拟车队,可以通过开放的货源与订单API接口与平台对接货源,可享受平台上的金融服务与诚信服务。
“以往的自建车队,管理成本相当高,在互联网时代,社群运营是一种轻量的用户运营方式,鲸眼能够实现智能管车,即个体司机和实体车队结合的社群运营方式。”据崔东亮介绍,鲸眼智能管车结合AI、用户标签和用户车辆使用场景需求,能够对平台内车辆进行标签组合快速形成虚拟车队,推送给调度方,在平台内完成精准调度与虚拟车队社群的维护。同时鲸眼系统通过开放服务方,引入更多增值服务,增强车队长的管理能力,比如向司机授信、团购保险、配件、推出理赔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活动等。
同时,鲸眼精准营销也为产品和用户提供了精准的智能化运营工具,大大提升用户体验。
鲸眼系统的各个模型和算法的优化依赖于陆鲸平台内人、车、货的日志数据和特征数据,其系统内的应用基于鲸眼AI的模型和计算,产生的业务数据又可返哺与训练鲸眼AI。“通过机器学习不断地迭代,相信不远的未来,通过鲸眼车辆调度的预测将成为可能。”崔东亮说到。
全场景服务
智联凝聚新物流基因
在发布会现场,陆鲸三位领导携三位客户代表共同点亮发布鲸眼系统。六人所组成的链条,象征着传统物流行业与创新科技紧紧相融。随着鲸眼系统的正式发布,陆鲸在智慧物流领域也迎来了新升级。
作为传化智联旗下的干线运力调度指挥平台,未来的中国物流大脑“传化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入口级应用,线上陆鲸已与线下传化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进行深度融合,拥有实现智联的先天优势。
目前,陆鲸已完成集发货、配货、停车、住宿、餐饮、维修、支付、团购、结算、账单管理、营销支持等综合服务于一体,平台产生、存储了海量的互联网、物流、金融数据,并通过大数据算法来匹配物流供需,从各个场景帮助企业提高周转效率,实现全渠道供应链优化。
由此,陆鲸也成为了行业首个实现全场景服务的物流平台,整体覆盖干线物流运行所需。可以看出,在陆鲸衍生的互联网、物流、金融三圈共振的新物流生态中,依托鲸眼及大数据技术驱动产生的广泛智联将会成为其打造新物流的原始基因。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相关网文